胤祥还特意定了奖励规矩:收成最好的队,每个士兵奖一匹布、两块茶砖;收成中等的,奖半匹布;就算收成最差,也给每人发一斤红糖 —— 怕士兵们没干劲,他还时不时去地里看看,遇到偷懒的士兵,也不批评,只是蹲下来帮着除草:“咱们种的不是玉米,是边疆的安稳 —— 玉米种好了,咱们不用从内地调粮,百姓们也能跟着学,日子好了,谁还愿意打仗?”
可刚开始,还是有士兵想不通。陕西兵王二,家里是开铁匠铺的,从小没摸过锄头,播种子的时候要么播得太密,要么太稀,周铁根教了他三次,他还是学不会,干脆把锄头一扔,坐在田埂上赌气:“俺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种地的!拿着刀枪不比拿着锄头强?种这破玉米有啥用,能挡准噶尔的骑兵吗?”
江兰知道后,没批评他,而是拿着一把玉米种子走过去,坐在他旁边:“王兄弟,你爹娘在陕西开铁匠铺,是不是经常要去镇上买粮食?要是咱们军屯的玉米种好了,不仅咱们能吃,还能卖给镇上的百姓,到时候你爹娘买粮食,说不定就能买到咱们种的玉米 —— 这玉米比青稞好吃,还顶饿。”
她把种子递到王二手里:“你看这颗种子,埋在地里能长出玉米,咱们种玉米,就是在边疆种‘根’—— 根扎稳了,边疆才能安稳,你爹娘在老家也能安心开店,不用怕打仗。来,我教你播,咱们按步数来,走一步播三颗,保证匀。”
王二捏着手里的种子,心里动了 —— 他想起去年写信回家,娘说镇上的粮食贵,铁匠铺的生意不好做,要是这边的玉米能运回去,爹娘就不用愁粮食了。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江姑娘,您教俺,俺肯定能学会!”
江兰笑着点点头,陪着王二在地里走了一遍又一遍,教他怎么按步数播种子,怎么用锄头松土。王二学得认真,额头上的汗滴在地里,也顾不上擦 —— 后来他播的那片地,种子出芽率比别人的还高。
三个月后,科布多的军屯地里,玉米长得有半人高,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在唱着歌。周铁根的队种的地长得最好,玉米秆又粗又壮,叶子油亮,胤祥亲自去视察,蹲在地里掰了个玉米苞,剥开一看,里面的玉米粒饱满得像珍珠:“周铁根,你这地,秋收最少能收七百斤一亩!到时候我给你们队每个人都奖两匹布,再请你们喝奶茶!”
士兵们听了,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 王二拿着自己种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俺要把这玉米寄回家,让俺爹娘看看,俺不仅能打仗,还能种出好玉米!”
惠民铺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来排队买盐、布,领种子。陈掌柜每天都要忙到天黑,才把铺子门关了 —— 他还在铺子里设了个 “问询处”,百姓们有啥不懂的,不管是种玉米还是找住处,都来问他。有个张寡妇,带着五岁的女儿从山西来,丈夫去年病死了,家里没了依靠,听说边疆好,才一路乞讨过来。陈掌柜知道后,不仅给她免费领了种子、农具,还让她在铺子里帮忙记账,每个月给她两百文工钱:“你识字,正好帮我管账,这样你既能照顾女儿,又能赚银子。”
张寡妇感动得直哭:“陈掌柜,江姑娘,你们真是好人…… 要是在老家,俺娘俩早就饿死了。”
半年后,科布多的迁居百姓已经超过了两千户,军屯的玉米收了十万石 —— 除了留够军队一年的口粮,还剩两万石卖给了准噶尔的牧民。牧民们看着内地百姓种的玉米收成好,也来惠民铺买种子,跟着学种玉米。巴图还特意请周铁根去他的帐篷,教他怎么播种:“以前咱们只知道放羊,现在有了玉米,冬天就不用怕没粮食吃了。”
江兰把 “军屯 + 商屯” 的成效写成了详细的奏折,连每个月惠民铺的销量、军屯的收成、迁居百姓的户数都列得清清楚楚,还附上了陈掌柜画的《科布多玉米种植分布图》,让驿卒快马送到京城。
胤禛看着奏折,手指在 “迁居百姓两千户、军屯收粮十万石、惠民铺月销盐万斤” 的数字上轻轻摩挲,忍不住笑着对张廷玉、马齐说:“江兰这‘长治久安策’,比派十万大军驻守还管用!军屯让士兵有恒产,不用再担心打仗回来没饭吃;商屯让百姓有恒心,来了能扎根,不用再担心过不下去。这样一来,边疆的兵和民都稳了,自然就能长治久安。”
张廷玉拿起奏折,仔细看了看《玉米种植分布图》,眼里满是赞叹:“皇上,江姑娘的法子,既兼顾了军事,又兼顾了民生,还能促进族群融合 —— 准噶尔的牧民跟着学种玉米,和内地百姓一起劳作,日子久了,自然就成了一家人。应该把这‘军屯 + 商屯’的模式写入《边疆治理条例》,在西北、东北的边疆重镇都推广,这样大清的边疆,就能永享太平了。”
马齐也点头附和:“臣附议!之前边疆总不安定,就是因为兵无恒产、民无恒心 —— 士兵们担心打仗回来没地种,百姓们担心来了没活路,才留不住人。江姑娘的法子,正好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臣以为,还该赏江姑娘,让边疆的官民都知道,朝廷重视为民办实事的人。”
胤禛当即拍板:“传朕旨意,将‘军屯 + 商屯’模式写入《边疆治理条例》,西北的伊犁、东北的盛京,皆按此推行;江兰统筹边疆治理事宜,所需物资、人员,户部、兵部优先调配,不得延误;再赏江兰黄金百两、‘边疆柱石’匾额一块,由驿站快马送到科布多,以示嘉奖!”
旨意送到科布多时,正是秋收的季节。江兰正在军屯的地里,和周铁根、王二一起掰玉米 —— 金黄的玉米苞堆在田埂上,像小山似的。周铁根抱着一个最大的玉米苞,跑过来对江兰说:“江姑娘,皇上的旨意到了!赏您黄金和匾额,还说要把咱们的军屯商屯推广到其他边疆!”
江柱子从军营里骑马过来,手里捧着那块 “边疆柱石” 匾额,匾额是楠木做的,上面的字是胤禛亲笔写的,刚劲有力。他把匾额递给江兰:“妹,这匾额,你当之无愧!爹和娘听说了,连夜给你织了件新棉袍,让商队送过来,里面还夹着大宝、小宝画的画 —— 大宝画了玉米地,小宝画了你教他种的向日葵。”
江兰接过匾额,指尖拂过上面的字迹,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穿越前的自己,那个在出租屋里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找到工作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如今却在千里之外的边疆,为大清的安定种下了一片又一片玉米地,为边疆的百姓撑起了一片天。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那个迷茫的毕业生,而是一个真正的时代变革者,一个为边疆谋福祉的 “柱石”。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玉米地和惠民铺的屋顶上,远处的草原上,准噶尔牧民的歌声和内地百姓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还有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的声音 —— 他们手里拿着刚掰的玉米,嘴里唱着兰馨学院教的童谣:“玉米黄,盐米香,边疆稳,家安康……”
江兰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坚定 —— 她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片玉米地,守护着这里的百姓,让大清的边疆,永远像这秋收的季节一样,金黄、饱满、安稳、繁荣。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