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和谈的经济筹码(2 / 2)

“一块茶砖两百文,两块银元能买二十块,够你家喝半年了!” 江老实接过银元,在手里掂了掂,又对着太阳看了看印记,“这银元是真的,你放心。”

策妄没想到这么便宜,去年他在沙俄商队手里买茶,一块茶砖要三百文,还得用羊换。他立刻让随从卸下骆驼上的皮毛,想多换些茶、布:“我这些皮毛,能换多少棉布?”

“这些皮毛品质好,能换十匹棉布,” 江老实让伙计称重,“再给你算便宜点,加送两块茶砖,你以后常来。”

策妄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让随从把茶、布装到骆驼上,还跟旁边的牧民说:“大清的茶、布又好又便宜,银元也实在,比沙俄人强多了!”

不远处的兑换点,伙计们正教牧民认银元。一个老牧民拿着银元,反复摸着上面的印记,小声问:“这银元要是丢了,还能换茶吗?”

“大娘,你把银元用布包好,藏在怀里,丢不了,” 伙计耐心解释,“要是丢了,也能来咱们瑞祥号报信,我们帮你找 —— 上个月哈萨克有个牧民丢了银元,就是我们帮着找回来的。”

老牧民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银元包好,去买了五块茶砖、两匹棉布,嘴里还念叨着:“这下冬天不用怕了,孩子们也能穿暖了。”

江兰此时正在张家口的康复营,给伤兵们做最后的复查。李二柱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一本账本,正跟另一个伤兵算账。他的左手已经能灵活地握笔,账本上的数字写得整整齐齐,连小数点都标得清清楚楚。

“江姑娘,您看,这是昨天互市的账,卖了五百块茶砖、三百匹棉布,赚了白银六十五两,” 李二柱把账本递过来,眼里满是自豪,“我之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能算账了,还能帮着伙计们看货,每月能赚二两银子,比在军营里还多呢!”

江兰接过账本,翻了几页,忍不住笑了:“算得很清楚,比瑞祥号的老账房还仔细。你要是想留在互市,以后可以学做买卖,瑞祥号的分铺还缺个掌柜呢。”

李二柱眼睛一亮:“真的?我要是能当掌柜,就把我娘接来张家口,让她也看看这热闹的互市!”

正说着,江老实派人送来一封信,说科布多的互市也很热闹,第一天就卖了三千块茶砖、两千匹棉布,牧民们还问能不能教他们种玉米 —— 准噶尔的草原上能种庄稼的地方不少,要是种了玉米,冬天就不用只靠吃肉过活了。

“秋杏,你跟科布多的分铺说,开春后派个农匠过去,教牧民们种玉米,” 江兰放下信,“再建个兰馨医馆的分馆,给牧民们看病,尤其是孩子,好多都没接种牛痘,得赶紧安排。”

秋杏点点头,立刻去写回信。江兰走到康复营的门口,望着远处热闹的互市街,心里满是踏实。她想起雍正元年自己刚穿越过来时,还是个穿着粗布衫的包衣丫头,连御书房都不敢进;如今,她能主导和准噶尔的互市谈判,用经济的法子稳住边疆,还能让牧民们过上好日子,这一路的辛苦,都值了。

消息传到京城时,胤禛正在御书房看户部的奏折。奏折上写着,张家口互市首季度缴银两万五千两,科布多互市缴银一万五千两,合计四万两,已按江兰的建议,拨给西北军屯买了五千石玉米、三千匹棉布,军屯的士兵们再也不用愁冬天的粮草了;剩下的两万两,用来扩建兰馨学院的边疆分院,明年春天就能招生,准噶尔的孩子也能来上学,学汉话、学算术、学农种。

“江兰这招‘经济筹码’,真是一箭三雕,” 胤禛笑着对苏培盛说,“赚了银子,稳了边疆,还能推广新政,比派十万士兵驻守管用多了!”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江兰统筹互市有功,赏白银两千两,绸缎五十匹;瑞祥号商户联盟,免次年三成商税;兰馨学院边疆分院,由江兰统筹,所需银钱,户部优先拨付!”

张廷玉和马齐来御书房议事时,看到奏折,也由衷地感叹:“江姑娘懂经济,更懂民心。她知道准噶尔牧民最缺什么,也知道大清该守住什么,所以定的规矩,既不让大清吃亏,也不让牧民受委屈。这样的互市,才能长久,边疆才能真正安稳。”

远在张家口的江兰,接到胤禛的嘉奖令时,正站在互市的街上。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街道上,准噶尔的牧民们牵着满载茶、布的骆驼,和大清的商户们笑着道别;孩子们围着糖人摊,手里拿着刚买的糖人,笑得合不拢嘴;瑞祥号的铺子里,伙计们还在忙着整理货,准备明天的生意。

江兰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里默默想着:这十万两白银不是终点,互市也不是终点。往后,她还要教牧民们种玉米、建医馆、开学校,让准噶尔的草原和大清的内地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让这里的人们,再也不用怕战争,不用怕冬天没茶、没布,只用安心过好日子。

风一吹,带着茶、布和皮毛的香气,江兰深吸一口气,觉得这是她穿越到清朝以来,闻到过最安心的味道 —— 这是和平的味道,是繁荣的味道,是新政在边疆落地生根的味道。她知道,只要她继续努力,这片草原,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安稳,而她,也会继续做大清的 “经济智囊”,为这里的百姓,编织更美好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