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瑞祥号的粮草计划(2 / 2)

“老张,不是俺买粮,是想跟你商量个事。” 江老实把布口袋放在桌上,掏出陈默的急报,“你看,西北的士兵们快没粮吃了,瑞祥号要送平价粮过去,你要是有多余的粮,就按原价卖给俺们,运费俺们出,也算帮士兵们一把。”

张掌柜看完急报,眼圈红了:“年家的人不是东西,去年抢了俺的生意,还说俺要是敢跟他们作对,就烧了俺的粮铺。俺早就想报仇了!俺这粮铺里还有两千石小米,都是今年的新米,明天一早就给您送过去,分文不取,就当俺为士兵们尽份力!”

傍晚时分,王瑞骑着快马,从通州仓赶回来,脸上带着笑意:“姑娘,第一批粮草都清点好了,通州仓的五千石小麦、两千石小米,装了三十五辆车,周强的镖师已经在仓外守着了,今晚就住在仓里,明天一早准时出发。苏州仓和德州仓也传了信,三天内能把粮运到通州,汇合后一起走。”

江兰跟着王瑞去了通州仓,暮色已经浓了,粮仓外点着十几盏马灯,灯光映着粮车,像一条长龙。镖师们正围着篝火吃饭,张老镖头坐在篝火旁,给年轻镖师讲西北的路:“明天过了张家口,要注意路边的狼群,咱们摇着铃铛,狼就不敢靠近了。” 周强则在检查粮车的帆布,时不时用手拍两下,确保盖得严实。

大宝和小宝还在帮忙,小宝踮着脚,把一屉抗饿糕递到镖师手里:“李大叔,这个抗饿糕好吃,你路上吃,别饿着。” 镖师接过糕,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谢谢你啊小家伙,大叔一定把粮安全送到。”

江兰走过去,摸了摸大宝的肩膀,肩膀上的布料被豆袋磨得发亮:“累不累?要是累了,就跟娘回家。” 大宝摇摇头,擦了擦额头的汗:“娘,俺不累,俺想看着粮车出发。俺以后也要当镖师,把粮送到西北,让士兵们吃饱。”

江兰心里暖暖的,她走到最前面的粮车前,伸手摸了摸帆布下的小麦,颗粒饱满,带着阳光的气息。王瑞站在她身边,看着篝火旁的镖师和伙计,语气里没了之前的担忧,多了几分坚定:“姑娘,俺今天跟苏州分号的掌柜通了信,他说江南的绸缎商们听说咱们送平价粮,都愿意先赊给咱们布料,等明年再结账。他们说,跟着江夫人做民生的事,心里踏实。”

“等西北的事了了,咱们在瑞祥号开个‘民生专柜’。” 江兰看着远处的星空,眼里满是期待,“专门卖平价的粮食、布料、药材,让百姓们都能买得起,再也不用受年家这样的垄断欺负。”

当天晚上,江兰在书房里写下《瑞祥号粮草运输细则》,写得格外详细:

一、运输批次:分三批,第一批五千石小麦(通州仓)、两千石小米(通州仓),十月十六出发;第二批八千石小麦(苏州仓)、六千石玉米(德州仓),十月十九出发;第三批五千石小米(苏州仓)、四千石豆类(通州仓),十月二十二出发。

二、人员配置:每批粮车配 1 名老镖头(二十年以上西北经验)、5 名镖师、2 名兰馨社成员(负责记账与交接)、3 名赶车伙计,兰馨社成员需随身携带士兵证词与年家贪腐证据,遇阻拦可出示。

三、交接流程:粮车到兰州后,先与宁夏供应商马老栓汇合,再一同前往军营;交接时需让 3 名士兵代表(不同营队)签字确认,填写 “粮草接收单”,注明数量与质量,兰馨社成员留存副本。

四、损耗记录:每到一个驿站(通州、张家口、呼和浩特、兰州),需由镖头与兰馨社成员共同清点粮草,记录损耗数量与原因,回京后统一核算,若因人为疏忽导致损耗超一成,需追究责任。

写完细则,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士兵代表签字” 几个字格外清晰。江兰想起白天大宝说的 “要当镖师送粮”,想起张掌柜说的 “分文不取”,心里满是力量 —— 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团队的协作,有家人的支持,还有千千万万百姓的信任,这些都是她的底气。

十月十六一早,天还没亮,通州仓外就挤满了人。不仅有镖师和伙计,还有村里的百姓,有的送鸡蛋,有的送馒头,都往镖师手里塞:“路上慢点,注意安全!”“帮俺们给士兵带句话,俺们惦记着他们!”

大宝和小宝举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 “士兵吃饱,国泰民安”,贴在最前面的粮车上。周强一声令下,镖师们赶着骡马,粮车轱辘滚滚,朝着西北的方向走去,马灯的光在晨雾里渐渐成了一串黑点。

王瑞站在江兰身边,忽然说:“姑娘,苏州分号刚才传信,江南的绸缎商们,还组织了十几辆粮车,跟着咱们的粮车一起去西北,说要跟咱们一起支持新政。”

江兰抬头望向西北,晨光正从地平线上升起,染红了半边天。她知道,这一车车粮草,不仅是士兵们的口粮,更是斩断年家根基的利剑;这一路的风雪,不仅是运输的考验,更是新政扎根民心的见证。

回到医馆,陈默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姑娘,年羹尧让李达在兰州城外的十里坡设了卡,还带了两百个兵,说要‘检查粮草,防止掺假’—— 其实是想拦着粮车。”

江兰接过密信,看了一眼就放在桌上,语气平静:“让周强绕开十里坡,走旁边的羊肠小道,马老栓说那条路只有当地牧民知道,能直接到军营后门。李达想拦,拦不住民心,也拦不住咱们送粮的决心。”

陈默点头应下,转身去传信。江兰坐在院子里,看着丫蛋教小宝写 “西北” 两个字,看着江王氏和大嫂继续做抗饿糕,看着大宝在院子里练拳 —— 拳谱是江柱子从边疆寄来的,每一招都练得有模有样。她忽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所有的风雪都终将过去,因为她守住了 “为民” 的初心,这比任何银钱都重要,比任何权力都坚实。

夕阳西下,把医馆的院子染成了金色。江兰拿起桌上的《粮草运输细则》,轻轻抚平纸页的褶皱,心里充满了期待 —— 等第一批粮车送到西北,等士兵们吃上热腾腾的小米粥,等年家的垄断彻底被打破,新政的阳光,就会照进更多人的心里,照进大清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正是她作为穿越者,作为时代变革者,最坚定的信念:只要民心在,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赢不了的仗。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