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内,胤禛正拿着年羹尧的奏折,脸色阴沉。见江兰进来,他立刻起身:“江兰,你来得正好!年羹尧说西北粮草短缺加剧,要朕再拨军饷,你看看这奏折,是不是又是他的诡计!”
江兰将 “证据册” 递上,翻开 “丰裕昌” 的账本:“皇上,年羹尧不是‘粮草短缺’,是他的亲信王坤和年家商号‘丰裕昌’勾结,抬高三成粮价,中饱私囊!这是‘丰裕昌’的真实账本,九月一个月就贪腐白银一万六千一百两;这是士兵的证词,说粥稀得能照见人影,还有人饿晕;这是咱们村的种粮成本表,证明小麦每石最多五两五钱,他们却卖到七两五钱!”
胤禛一页页翻看,手指因愤怒而颤抖,看到士兵饿晕的证词时,猛地一拍御案:“好一个年羹尧!好一个王坤!朕拨军饷是让士兵吃饱饭,他们却敢贪墨到士兵的口粮上!这是要逼反西北将士!”
苏培盛在一旁躬身道:“皇上,老奴还查到,王坤把贪腐的银子,一部分送回了年家,一部分用来在西北买田置宅,他的私宅里还藏着两千石白米,都是从士兵的口粮里扣下来的!”
“传朕旨意!” 胤禛的声音带着彻骨的寒意,“命十三爷胤祥即刻拘押王坤,查抄其私宅和‘丰裕昌’商号,追回所有贪腐银两;暂停给西北拨军饷,待查清所有贪腐后再议;另外,让江兰负责西北粮草供应,由兰馨镖局统一运输,兰馨社监督价格,绝不准再有人从中牟利!”
“遵旨!” 苏培盛高声应道,立刻去传旨。
江兰躬身道:“皇上放心,臣定不辱使命,确保西北士兵能吃饱饭,绝不让年家的贪腐影响新政推行。”
离开养心殿时,阳光已驱散了霜雾,洒在宫道上,暖洋洋的。苏培盛送她到宫门口,低声说:“江夫人,这次多亏了您,不然王坤和年家还得贪下去。老奴母亲的病好了,以后您有任何需要,尽管跟老奴说。”
江兰笑着道谢:“苏公公客气了,这都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以后西北的军需,还要靠苏公公多帮忙传递消息。”
回到兰馨医馆,陈默和周强已在门口等候。陈默手里拿着刚收到的密报:“姑娘,十三爷已在西北拘押王坤,查抄出两千石白米和五万两贪腐白银,‘丰裕昌’的掌柜也被抓了,正在审讯!”
周强也笑着说:“俺镖局的粮队已经出发了,第一批三千石小麦明天就能到西北军营,供应商说,以后只要有咱们撑腰,他们就敢一直按原价供货,‘丰裕昌’再也垄断不了了!”
江兰走进医馆,院子里堆满了刚做好的 “抗饿糕”,江王氏和大嫂还在不停地揉面,丫蛋则带着学院的学生,在糕上印 “兰馨” 二字。林巧笑着说:“姑娘,这些抗饿糕够西北士兵吃半个月了,镖局说明天一起运过去。”
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景象,江兰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斩断王坤和 “丰裕昌” 的财路,只是清算年家的第一步 —— 年羹尧在西北的根基还在,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但她有信心,有团队的协作,有家人的支持,有百姓的信任,还有皇上的信任,就算年羹尧再怎么反扑,也挡不住新政的推进,挡不住对贪腐的清算。
深夜,江兰坐在书房里,写下《西北军需整顿计划》:一、短期:确保粮草按原价供应,补充士兵口粮,稳定军心;二、中期:彻查年家在西北的所有商号,冻结贪腐资产,打破垄断;三、长期:建立 “军需价格监督机制”,由兰馨社、镖局、地方官共同监管,防止再出现抬价贪腐;四、后续:将王坤贪腐证据与年羹尧关联,收集年羹尧纵容亲信贪腐的证据,为彻底清算做准备。
写完计划,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监督机制” 四个字格外清晰。江兰知道,这次整顿军需,不仅是断了年家的财路,更是为新政建立了 “防贪腐” 的屏障 —— 只有让每一笔军需都透明、公正,才能让士兵安心,让百姓放心,让新政走得更稳。
第二天一早,第一批粮草和抗饿糕就通过镖局运往西北。江兰站在城门口,看着镖师们赶着骡马队出发,心里充满了力量。她知道,这场与年家的较量还在继续,但她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断了他们的财路,就等于断了他们作乱的根基,接下来,就是彻底清算,让西北的天空,重新恢复清明,让新政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士兵和百姓的身上。
回到医馆,患者们听说江兰帮西北士兵解决了粮荒,都纷纷前来道贺。南城的张婶送来了刚绣好的 “平安符”,让她转交给士兵;西城的李木匠则带来了几个新做的粮斗,说 “以后称粮用这个,准星足,不会缺斤短两”。江兰看着这些温暖的礼物,心里明白:民心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只要守住民心,守住 “为民” 的初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赢不了的仗。
夕阳西下,兰馨医馆的灯还亮着。江兰坐在书桌前,继续整理年羹尧的贪腐证据,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坚定的字迹。她知道,她正在书写的,不仅是年家的罪证,更是大清新政的未来,是百姓和士兵的希望。而这,正是她作为穿越者,作为时代变革者,最坚定的使命。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