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培养接班人(2 / 2)

危机应对的训练,则来得突然又真实。那天傍晚,兰馨镖局的镖师匆匆来报:“江姑娘,往山西运药材的镖队,在太行山遇到山洪,道路被冲断了,药材车陷在泥里,怕是要受潮!”

江兰刚想安排,却看到丫蛋站在一旁,手里攥着笔记本,脸色发白却没慌神。“丫蛋,你说说,该怎么办?” 江兰故意把问题抛给她。

丫蛋深吸一口气,翻开笔记本,快速写下几个字:“先保药材,再通路。” 她抬起头,眼神坚定:“让镖师先把药材搬到高处的山洞里,用防水油布盖好,防止受潮;再让山西分号的人联系附近的村民,给他们工钱,让他们帮忙清理道路;另外,山西医馆肯定缺药材,让他们先从本地药铺调货,告诉百姓‘药材晚几天到,不会断药’,别让大家慌。”

江兰补充道:“还要联系天津水师的赵都司,他手下有擅长修路的士兵,让他们帮忙加快清理速度。” 丫蛋立刻把 “联系水师” 加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小战船。

三天后,镖队顺利把药材运到山西,只受潮了五斤甘草,损失微乎其微。山西医馆的大夫特意来信:“多亏提前调了本地药材,百姓没断药,镖队到了后,大家还特意去码头帮忙卸车。” 丫蛋拿着信,笑得眼睛都眯了,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大大的对勾,标注 “危机解决:药材安全,百姓安心”。

培养的日子里,丫蛋也有过挫败和委屈。有一次,她帮报社整理 “百姓来信”,把河北农户 “求玉米种植技巧” 的信归到了 “商业信息” 栏,导致回信晚了五天,农户的玉米苗差点错过了施肥期。她红着眼圈,拿着农户的回信(信里说 “苗差点枯了,还好及时施肥”),对江兰说:“姐姐,我是不是太笨了,连信都归不好?”

江兰没有批评她,而是找来三张彩纸:绿色、红色、蓝色。“绿色代表农业,像庄稼的颜色,以后‘种庄稼、施肥、防虫’的信,都放绿色盒子里;红色代表商业,像绸缎的颜色,‘订货物、问价格’的信放红色盒子里;蓝色代表医疗,像药布的颜色,‘看病、要药方’的信放蓝色盒子里。” 她和丫蛋一起,把报社的信架换成了三个彩盒,丫蛋还在每个盒子上画了对应的图案:绿色盒子画玉米,红色盒子画绸缎,蓝色盒子画药罐。从那以后,丫蛋再也没归错过一封信,甚至还教会了报社的学徒用彩盒分类。

家人的支持,更是丫蛋成长路上的温暖底色。江老实每天清晨都会等丫蛋回来,听她讲当天学了什么。“今天算瑞祥号的账,漏了运费,被姐姐说了。” 丫蛋噘着嘴,江老实却笑着拿出自己种庄稼的账本:“俺种三亩小麦,要算种子钱、肥料钱、收割的工钱,漏了一样,就不知道赚没赚钱。你算商号的账,就像俺算庄稼的账,每一笔都要记牢。” 他还带丫蛋去村里的农田,教她看土壤的干湿:“土壤发白就是缺水,要浇水;发黑就是水多了,要通风。你管仓库的绸缎,也得看绸缎的干湿,是不是一个道理?”

江王氏则给丫蛋做了个新的布书包,书包上绣着一朵小小的兰草,和江兰常用的手帕上的兰草一模一样。“背着这个书包,就像姐姐在你身边一样,遇到不懂的,就想想姐姐会怎么做。” 丫蛋每天都背着这个书包,里面装着笔记本、算盘、还有一小包常用的草药(林巧教她的,治蚊虫叮咬的薄荷膏)。

大哥江石头从军营写信回来,信里特意提到:“听说丫蛋在学管医馆、报社,大哥为你骄傲。军营里的将士们常说,兰馨医馆的药好用,兰馨报社的报纸能看到家乡的消息。以后军营要订药材,大哥就跟你订,让你也当回‘大掌柜’!” 丫蛋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把 “军营订药材” 几个字画了圈,说 “以后要给将士们选最好的药材”。

转眼到了秋天,丫蛋已经能独当一面:清晨去医馆帮着分诊、配药,中午回报社审核插图(她画的 “秋收图” 被印在报纸头版,老农们都说 “像自家的田”),下午去瑞祥号核对分号账目(济南分号的账,她能算得比王瑞还快),傍晚还会去兰馨社的帮扶点,帮小商户看账本、出主意。

有一次,胤禛来兰馨医馆视察,正好看到丫蛋在教几个老农认草药:“这是柴胡,治风寒咳嗽,煮水时加两片生姜;这是前胡,治风热咳嗽,加些冰糖更好喝。” 她手里拿着草药标本,耐心地讲解,老农们听得频频点头。

“这是你的小徒弟?” 胤禛笑着问江兰,眼里满是赞许。江兰摇摇头,语气带着骄傲:“是我的接班人,以后她会接着管这些事,帮百姓做事。”

胤禛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玉佩是暖白色的,上面刻着一个 “安” 字。他把玉佩递给丫蛋:“好好学,像你姐姐一样,做个让百姓安心、让朝廷放心的人。以后遇到难处,就拿着这块玉佩去找苏培盛,朕给你撑腰。”

丫蛋双手接过玉佩,紧紧抱在怀里,认真地说:“谢皇上!我一定好好学,不让百姓失望,不让皇上失望!”

那天晚上,报社的活字架旁,丫蛋坐在小凳子上,翻着自己的笔记本。笔记本已经写了大半,里面记满了她的学习心得、犯错的教训、还有百姓的感谢:“做生意要算全成本,包括损耗”“学医要懂人心,比懂药材更重要”“调解纠纷要找共赢的路”“危机时先保百姓需要的东西”…… 每一页都有江兰的批注,有的是 “做得好,继续怒力”,有的是 “再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还有的是画的小笑脸,在丫蛋犯错时,给她鼓励。

江兰走过来,坐在她身边,看着窗外的月光 —— 月光洒在报社的彩盒上,绿色的玉米、红色的绸缎、蓝色的药罐,在月光下格外清晰。“丫蛋,姐姐教你的不只是算账、认草药、分信件,更是一份初心。” 江兰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不管以后管多少事、做多大的生意,都要记得,咱们做这些,不是为了赚多少银子,而是为了让百姓能穿暖、吃饱、看好病,能知道朝廷的真政令、能学到有用的本事。守住这份初心,比什么都重要。”

丫蛋把笔记本抱在怀里,靠在江兰的肩上,小声说:“姐姐,我记住了。以后我会让兰馨的医馆一直给百姓便宜看病,让报社一直登有用的消息,让瑞祥号一直卖便宜的绸缎,像姐姐一样,做百姓的靠山。”

江兰看着丫蛋熟睡的侧脸,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自己培养的不只是一个接班人,更是一份 “为民服务” 的理念传承。兰馨的事业或许会变 —— 镖局可能会开通更多的路线,银行可能会有更多的存户,报社可能会印更多的报纸,但 “让百姓过好日子” 的初心,永远不会变。她或许会慢慢卸下肩上的重担,但总会有人像丫蛋一样,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守护这张民生之网,继续推动这个时代向前。

第二天一早,丫蛋背着绣着兰草的布书包,先去医馆帮林巧整理草药(她把草药按 “治咳嗽、治感冒、治外伤” 分好类,方便抓药),再去报社审核新一期的插图(这期要登 “冬小麦防冻技巧”,她画了个小雪人,旁边写着 “盖干草,防冻伤”),然后去瑞祥号核对账目(今天要算与德川一郎的茶具回款,她提前列了清单,把本金、运费、刻花费都写得清清楚楚)。她的脚步轻快,眼神坚定,遇到商户打招呼,会笑着回应;看到百姓有疑问,会停下来耐心解答,像极了当年刚起步的江兰。

江兰站在瑞祥号的露台上,看着丫蛋的身影渐渐远去,融入京城的晨光里。她想起自己刚穿越时的迷茫 —— 那时她只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穿越成包衣奴才之女,连温饱都成问题;如今,她却能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份延续的事业,一份不灭的初心。

她拿起笔,在《兰馨事业记录》上写下:“雍正二十一年秋,正式培养丫蛋为接班人。教授商业核算(含成本、损耗、国际贸易)、医学护理(含认草药、问诊、应急处理)、事务分类(含信件归整、商户协调)、危机应对(含灾害处理、资源联动),丫蛋已能独立处理瑞祥号分号账目、兰馨医馆基础护理、报社插图审核及小型商户纠纷调解。后续计划:逐步让丫蛋参与兰馨银行的基础存贷审核(从本地存户开始),带其跟随镖局镖队考察运输路线(先从京城至天津短途开始),陪同参与中日贸易的小型谈判(协助整理订单细节),在实践中深化能力,确保兰馨事业能持续服务民生、助力新政,让‘为民’的理念代代传承。”

阳光洒在纸上,字迹清晰而温暖。江兰知道,培养接班人不是结束,而是她的事业与理念的新开始。从包衣之女到时代变革者,她走过的路,满是汗水与坚持;未来,丫蛋会接着走这条路,或许会遇到新的困难,或许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初心不改,这条路就永远不会走偏。

她望向远方,京城的街道上,瑞祥号的绸缎摊前围满了百姓,兰馨医馆的门口有人在排队取药,报社的彩盒旁,学徒们正在分类新到的信件 —— 这就是她想要的时代,百姓安康,事业延续,理念传承。而这一切,都将在丫蛋的手中,继续绽放光芒,温暖更多的人。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