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培养接班人(1 / 2)

雍正二十一年春,兰馨报社的活字架前堆着刚送来的新纸,米白色的草纸带着淡淡的竹香,学徒们正忙着将刻好的 “秋粮免税” 活字按顺序排开;隔壁镖局院子里,镖师们在打磨佩刀,阳光落在 “兰馨镖局” 的旗帜上,红底白字格外醒目;瑞祥号账房的窗棂敞开着,王瑞正对着中日贸易的新订单皱眉 —— 日本商人德川一郎要订三百套薄胎瓷茶具,要求在杯身上刻樱花纹,可景德镇的工匠说 “刻花需额外加时,恐赶不上三月的船期”。

江兰站在瑞祥号二楼露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栏杆上的雕花。近半年来,她就像被拧上发条的陀螺:清晨去医馆查看病患情况,上午审核报社的稿件插图,午后盯着银行的存贷账目,傍晚还要协调镖局的运输路线,常常忙到深夜,连喝口热茶的功夫都没有。前几天处理济南分号的绸缎霉变纠纷时,她看着账本上 “两百匹绸缎因仓库漏雨受潮,损失白银一千两” 的记录,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亲手搭建的事业版图 —— 瑞祥号的贸易、兰馨医馆的医疗、报社的信息传播、镖局的运输、银行的金融支持,早已像一张织满民生的网,可这张网若只靠她一人支撑,一旦她精力不济,网就可能散掉。要让这些事业长久服务新政、惠及百姓,必须培养一个能接得住、传得下的接班人。

“姐姐,你在看什么?” 清脆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丫蛋抱着一本磨得边角发毛的笔记本,踮着脚凑到露台上,深蓝色的布裙上还沾着些许深绿色的药汁 —— 她刚从医馆后院跟着林巧认完草药,把容易混淆的 “金银花” 和 “连翘” 画成了对比图,笔记本上,金银花的花瓣用白色颜料涂得均匀,旁边写着 “花瓣白,治风热,煮水喝”;连翘的花瓣则是淡黄色,标注着 “花瓣黄,治疮毒,敷患处”,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江兰蹲下身,看着丫蛋眼里的光 —— 这孩子从五岁起就跟着她,兰馨医馆刚创办时,她会搬着小板凳坐在分诊台旁,帮着整理病历,把 “张大爷,咳嗽,三帖药” 写成歪歪扭扭的小字;报社筹备时,她画的 “水车灌溉图” 让不识字的老农一看就懂,连刻板的工匠都夸 “这小丫头的画比文字管用”;上个月兰馨银行来了个不会写字的老妇,要存养老钱,丫蛋耐心地帮她念存款凭证,还在凭证背面画了个小银锭,说 “您看到这个,就知道钱存在这儿了”。

更难得的是丫蛋的品性。上次医馆来了个没钱抓药的老妇,她偷偷把自己攒了半年的压岁钱(五十文铜钱,用红绳串着)拿出来垫付;报社收到河北农户的求助信,说 “小麦生了蚜虫,不知咋办”,她比谁都急,半夜催着江兰找农官问防治方法。江兰记得很清楚,丫蛋曾捧着笔记本问她:“姐姐,咱们做这些事,是不是为了让百姓不用再饿肚子、不用再怕生病?” 那时她就知道,这孩子心里装着 “为民” 二字,而这,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丫蛋,姐姐想教你管这些事 —— 算瑞祥号的账,看医馆的病人,审报社的插图,甚至协调镖局的运输。以后等姐姐精力不济了,你替姐姐接着做,让百姓还能用上便宜的绸缎、放心的药材、有用的报纸,好不好?” 江兰的声音很轻,却带着郑重。

丫蛋手里的笔记本 “啪嗒” 一声掉在地上,她慌忙捡起来,用袖子擦了擦封面的灰尘,然后用力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我一定好好学!像姐姐一样,帮百姓做事,不让他们受委屈!”

从那天起,江兰为丫蛋量身定制了 “实践教学法”—— 没有枯燥的书本背诵,而是把每一项事业都变成 “课堂”,让丫蛋在做事中摸透门道,在犯错中学会成长。

商业教学的第一堂课,江兰没有带丫蛋去账房,而是去了瑞祥号的仓库。仓库里,二十匹绸缎堆在角落,深蓝色的绸缎上印着深色的霉斑,像一块块丑陋的补丁。“这些是济南分号运回来的受潮绸缎,原本要卖给商户做冬衣,现在只能当废品处理。” 江兰拿起一匹绸缎,指尖抚过霉斑,“你之前算济南分号的账目时,漏了储存损耗 —— 每十匹绸缎,若仓库漏雨、通风不好,就会有一匹受潮。现在你再算一遍,两百匹绸缎,成本每匹五两,卖价每匹八两,运费每匹三钱,加上受潮损耗,这单到底赚了多少?”

丫蛋抱着笔记本,蹲在地上,手指在算盘上飞快地拨着:“两百匹成本一千两,卖了一百八十匹,收入一千四百四十两,运费五十四两…… 赚了三百八十六两!” 这次她没有漏掉损耗,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却比之前笃定了许多。江兰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做生意不是纸上谈兵,要亲眼看到损耗、摸到实物,才知道每一笔成本都不能省。你看这些受潮的绸缎,若是仓库管理员多检查两次、及时修补漏雨的屋顶,就能少损失十两银子,百姓也能多买到十匹便宜的冬衣。”

丫蛋把 “仓库防潮” 四个字写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小屋顶,旁边打了个叉,标注 “每月检查三次”。后来每次瑞祥号分号报账目,她都会特意问一句 “仓库有没有受潮”,济南分号的仓库管理员再也没敢懈怠过。

半个月后,江兰给了丫蛋一个 “实战任务”—— 处理德川一郎的三百套薄胎瓷茶具订单。“德川先生要求杯身刻樱花纹,景德镇的工匠说刻花要加十天工期,可三月的船期不能改,改了就要多付半个月的运费。你想想,该怎么解决?”

丫蛋抱着订单,跑去找负责瓷器采购的老周:“周叔,能不能让景德镇的工匠分两批做?先做一百套没刻花的,先运去日本应急;剩下两百套刻花的,赶下一班船,运费咱们承担一半?” 老周笑着摇头:“德川先生要的是统一的茶具,分两批送,他可能不答应。”

丫蛋没气馁,又跑去翻中日贸易的旧账本,看到德川一郎上次订的丝绸,因为瑞祥号提前三天交货,他多付了五十两 “加急费”。“姐姐,我有办法了!” 她跑回江兰身边,眼睛亮晶晶的,“咱们跟德川先生说,刻花茶具按时交货,但要多收一成的刻花费;若是他能接受分两批,刻花费就免了,还给他送十套普通茶具当补偿。他之前喜欢咱们的茶具,肯定会选按时交货的!”

江兰让丫蛋自己写书信给德川一郎,没想到德川一郎真的同意了加一成刻花费,还回信说 “瑞祥号办事灵活,以后的茶具都从你们这儿订”。王瑞拿着书信,对江兰感慨:“这丫头不仅会算账,还懂琢磨客户的心思,比我当年刚接触贸易时强多了!”

医学教学则藏在医馆的日常里,江兰从不刻意教丫蛋认多少草药、背多少药方,而是让她跟着林巧 “沉浸式学习”—— 清晨跟着去后院采草药,正午帮着煎药、分药,傍晚则坐在诊桌旁,看林巧如何问诊、如何开方。

有一次,医馆来了个烫伤的孩童,孩童的手背红肿,起了一串水泡,哭得撕心裂肺。林巧让丫蛋先准备烫伤药膏和纱布,丫蛋却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偶 —— 那是之前西藏喇嘛送的小转经筒布偶,她一直带在身上。“你看,小布偶也被烫伤了,咱们给它涂药膏,它就不疼了,你也乖乖的,好不好?” 孩童被布偶吸引,哭声渐渐小了,乖乖伸出手让林巧涂药。

事后林巧对江兰说:“这孩子比我有耐心,学医不光要懂药材,还要懂人心,她这点比谁都强。” 江兰却故意 “为难” 丫蛋:“你知道为什么烫伤不能用冷水直接冲吗?为什么涂药膏前要先消毒?” 丫蛋答不上来,只能跑去翻《护理手册》,找到答案后,她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烫伤的小手,旁边写着 “用温水冲,涂碘伏消毒,再涂药膏”,还特意标注 “不能用酱油、牙膏,会感染”。

后来,丫蛋自己做了二十个 “烫伤护理包”,每个包里装着碘伏、烫伤膏、纱布,分发给京城的小商贩 —— 夏天天热,商贩们容易被炉火烫伤,有了护理包,就能及时处理伤口。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用护理包处理了烫伤的手背,特意送来两串糖葫芦,说 “小丫头的包比郎中的药还管用”。

为人处世的培养,江兰则带着丫蛋 “融入圈子”—— 参加京城商户联盟的会议,去兰馨社的帮扶点跟小商户聊天,甚至跟着去内务府送报社的样刊,让她在不同场合学会说话、学会平衡。

有一次,商户联盟的会议上,两个小商户吵了起来 —— 卖布的刘掌柜欠了卖棉花的张掌柜五十两银子,张掌柜要他月底还清,刘掌柜却说 “布还没卖出去,没钱还”,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江兰没说话,只是给丫蛋递了个眼神。

丫蛋犹豫了一下,走到两人中间,先给刘掌柜倒了杯茶:“刘叔,您的布上个月卖了多少?有没有没卖出去的?” 又问张掌柜:“张叔,您的棉花是不是还剩一些?能不能先给刘叔留十斤,让他做些夏布,夏天好卖?”

她顿了顿,看着两人:“刘叔,您先还张叔二十两,剩下的三十两,等夏布卖了再还,还的时候多还五两,当利息;张叔,您给刘叔留十斤棉花,算便宜些,刘叔的夏布卖出去了,肯定先给您还钱。这样一来,刘叔能继续做生意,张叔也能收回部分银子,好不好?”

刘掌柜和张掌柜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 —— 刘叔手里正好有二十两银子,张叔也确实有剩余的棉花,丫蛋的办法既没让刘叔断了生意,也没让张叔白等。散会后,江兰对丫蛋说:“为人处世不是逼谁让步,而是找到‘大家都能过得去’的路。你没逼刘叔还钱,也没让张叔吃亏,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丫蛋把 “找共赢的路” 写在笔记本上,后来兰馨社帮扶小商户时,她用这个办法调解了七八个类似的纠纷,商户们都笑着说 “小丫头比老掌柜还会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