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兰馨学院的开学(1 / 2)

雍正二十一年冬,京城郊外的废弃驿站被积雪盖了层薄白,却挡不住内里的热闹 —— 三十多个工匠正围着一堆木料、砖瓦忙碌,江兰踩着雪靴站在工地中央,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 “教室窗高六尺”“实践田分三区”“工坊设工具架” 的字样,这是她熬了三个通宵画的兰馨学院布局图。

“张师傅,这课桌椅的腿得做粗些,学生们要在上面写算、放工具,细了容易断。” 江兰指着图纸上的课桌椅样式,对老木匠张师傅说。张师傅放下手里的刨子,拿起图纸眯眼瞅了瞅:“江姑娘放心,俺用的是枣木,结实得很!之前给瑞祥号做的货柜,用了五年都没坏。” 说着,他让徒弟把刚做好的桌腿立起来,用锤子敲了敲,发出 “咚咚” 的实心声响,围过来的工匠们都笑了。

筹备学院的半年里,这样的细节讨论每天都在发生。为了找能做 “精准量具” 的铁匠,江兰跑遍了京城的二十多家铁匠铺,最后在南城找到李铁匠 —— 他曾给钦天监打过天文仪器的零件,能把铁尺的刻度做到 “每分不差”。李铁匠听说要做 “教平民子弟算田亩” 的量具,当即拍胸脯:“江姑娘,俺不收钱!俺儿子就是因为算不清收成,被地主坑了半亩地,俺也想让更多人学会算术,不再吃亏!” 后来,李铁匠不仅做了五十把精准铁尺,还特意在尺身上刻了 “量地知实,不被欺瞒” 八个字。

课程设计更是反复打磨。江兰召集王瑞、林巧、胤祥派来的新政官员周大人,在瑞祥号的暖阁开了十几次会。周大人一开始觉得 “新政科教赈灾流程太浅”,江兰却坚持:“教深了没用,学生们刚毕业,先学‘怎么分粮、怎么登记灾民’,遇到真赈灾时才不会慌。” 她还拿出自己编的《赈灾实操手册》,里面画着 “灾民登记三步骤:查户籍、问人口、记需求”,连登记时用的表格都设计好了,周大人才点头认可。

招生公告贴出去那天,南城的公告栏前挤得水泄不通。有个叫刘老栓的老农,拽着儿子刘小栓的胳膊,急着问江兰:“江姑娘,俺家小栓没读过书,就会种地,能报名不?” 江兰笑着把刘小栓拉到身边,给他看手里的铁尺:“你会种地,正好能学算术算收成,学怎么防病虫害,以后帮村里人种更多粮,咋不能报名?” 刘老栓还是不放心,直到江兰拿出胤禛的圣旨,他才颤巍巍地让刘小栓填了报名表,嘴里念叨着 “俺娃也能上学了,还是皇上认的学堂”。

报名期间,还有个小插曲 —— 天津绸缎商李掌柜带着女儿李四来报名,刚到学院门口就被几个守旧文人拦住:“女子家学什么贸易?在家绣花才是正途!” 李四攥着手里的日语课本(她偷偷跟日本商人学了几句),涨红了脸反驳:“我爹的绸缎要卖到日本,我学会贸易,能帮爹谈订单,多缴商税,怎么就不正途了?” 江兰正好路过,把李四拉到身边,对文人说:“去年日本商人来买绸缎,就是因为没人懂日语,多花了五百两冤枉钱,李四要是学会了,能帮朝廷省多少银子?” 文人被怼得哑口无言,李掌柜连忙给江兰作揖:“江姑娘,俺家闺女就托付给您了!”

经过十天筛选,一百名学生终于定了下来。江兰特意给每个学生做了 “学情档案”:张三(佃农子弟,识少量字,擅长种地,短板是算术)、李四(商户女儿,懂基础日语,擅长算账,短板是实操)、王五(旗人子弟,识文断字,擅长写公文,短板是实务)、赵六(镖师,力气大,擅长骑马,短板是识字)、孙七(护理学徒,细心,擅长包扎,短板是诊治)…… 她根据每个人的短板,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比如给赵六安排丫蛋当 “识字小老师”,每天教他认十个字;给孙七安排跟着林巧学诊治,每周至少参与五次病人护理。

雍正二十二年春,开学日终于到了。这天清晨,江兰天没亮就起来了,江王氏帮她整理青布长衫,嘴里念叨着 “今天是大日子,可不能出错”;江老实早早就去了学院,带着村里的壮丁在院子里摆上长桌,桌上放着刚煮好的小米粥和咸菜,给学生们当早饭。辰时整,苏培盛带着宫里的人来了,还抬着一块红绸裹着的匾额,掀开红绸,“实用兴邦” 四个金漆大字耀眼夺目 —— 这是胤禛亲笔写的,苏培盛笑着说:“皇上说了,兰馨学院要是办得好,以后还要在全国推广呢!”

学生们穿着统一的青布长衫,胸前绣着 “兰馨” 二字,排着队走进学院。张三走在队伍里,手里攥着母亲连夜缝的布包,里面装着一本破旧的《千字文》—— 这是他家唯一的书;李四背着父亲给她买的新算盘,心里想着 “一定要学会贸易,帮爹把绸缎卖到日本”;赵六有些局促,他的长衫是借的,袖口还短了一截,丫蛋走过来,偷偷塞给他一块糖:“别紧张,我教你认字,很简单的。”

开学仪式上,胤祥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兰馨学院课程表》,念着 “算术科:每月五次农田丈量、三次粮仓盘点;护理科:每月五次医馆实操、两次防疫演练;商业科:每月三次货仓管理、两次贸易谈判;新政科:每月三次赈灾模拟、两次吏治监督”,学生们听得眼睛发亮,连之前觉得 “上学没用” 的赵六都挺直了腰板。

仪式结束后,江兰带学生上第一堂算术课。她没带学生去教室,而是去了学院旁边的粮仓 —— 这是她特意租的,里面堆着五十石粮食,还故意掺了些发霉的谷子,模拟 “贪官克扣粮饷” 的场景。“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算清这粮仓里的好粮有多少,霉粮有多少。” 江兰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把铁尺和一个账本,“先量粮仓的长、宽、高,算出体积,再算出每立方丈能装多少粮食,最后减去霉粮的数量,就是实际的好粮数。”

张三拿起铁尺,手有些抖 —— 他以前帮地主管粮仓,地主从来不让他算数量,只让他干活。江兰走过去,握着他的手:“别怕,量长的时候要贴紧仓壁,别漏了。” 张三跟着江兰学,慢慢就熟练了,算出粮仓的长五丈、宽三丈、高三丈,体积四十五立方丈,每立方丈装粮两石,总共九十石,可实际只有五十石,霉粮十石,还差三十石 ——“这三十石就是被人克扣了!” 张三喊了出来,眼睛都红了,“俺家以前就是这样,每年交的粮都被地主克扣,俺爹还以为是自己种得少!” 江兰点点头:“学会算术,就能看清谁在撒谎,谁在坑百姓,这就是算术的用处。”

护理课的实操更是热闹。林巧带学生去兰馨医馆,正好遇到一个得了风寒的孩童,还发着高烧。孙七主动上前,按照江兰教的 “四步护理法”:先量体温(用江兰改良的体温针),再用温水擦身降温,然后煮了金银花水喂给孩童,最后教孩童母亲如何熬药。半个时辰后,孩童的烧退了些,母亲激动地拉着孙七的手:“姑娘,你比城里的郎中还厉害!” 孙七红着脸说:“是江先生教得好。” 后来,江兰还带学生做防疫演练,模拟 “灾区出现瘟疫”,教学生如何用石灰消毒、如何隔离病人、如何给健康人煮预防汤药,学生们背着药箱,在学院里跑来跑去,像模像样的,连路过的百姓都夸 “这些学生以后都是好大夫”。

商业课上,王瑞带学生去瑞祥号的货仓,里面堆着两百匹丝绸,有杭州产的、苏州产的,还有些是从日本进口的倭锦。“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给这些丝绸定价。” 王瑞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丝绸样本,“杭州丝绸细密度高,一匹能做三件长衫;苏州丝绸花色多,一匹能做两件旗袍;倭锦厚实,一匹能做一件棉袄,你们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