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应对财政赤字(2 / 2)

乔致庸被打动了,当即决定:“江姑娘,我晋商五十家大商号,今年共多纳十五万两,支持朝廷军饷与赈灾!”

消息传到宫里,胤禛激动地在养心殿召见江兰:“江兰,你真是朕的得力助手!有了这些银子,西北军饷能及时拨付,南方赈灾款也能到位,新政也能继续推进。你不仅有智慧,更有大局观与责任感,朕没有看错你!”

张廷玉也感慨道:“江姑娘仅凭一己之力,说服众多商号多纳税,还推动宫廷节流,这份能力与担当,连我等老臣都自愧不如。以后朝廷的财政事务,还得靠你多提建议。”

江兰的家人也为她骄傲。江老实坐在院子里,看着朝廷赏赐的白银,笑着对江王氏说:“兰丫头真是长大了!知道为朝廷分忧,还能说服那么多大商号跟着纳税,这要是在以前,咱们想都不敢想!”

江王氏正在给江柱子做冬衣(用瑞祥号的细布,比军营发的更厚实),笑着说:““兰丫头昨天回来,说西北军饷已经拨下去了,将士们能穿上新冬衣了。你大哥写信回来,说军营里的将士都在夸姑娘,说姑娘是‘朝廷的及时雨’。”

丫蛋抱着江兰给她买的新算盘,跑到江兰身边:“姐姐,我听王大叔说,咱们瑞祥号多纳的税,能给一百个将士买冬衣,是不是真的?” 江兰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是真的。丫蛋以后也要记住,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为朝廷、为百姓做有用的事。”

十二月中旬,西北将军传来捷报:军饷与冬衣已到位,将士士气大振,成功击退了来犯的准噶尔部;南方巡抚也奏报:赈灾款已发放到灾民手中,各地已开始重建家园,灾民情绪稳定,无一人闹事。

胤禛在朝会上,特意提到江兰的功劳:“江兰提出的‘分级商业税’与‘宫廷节流’之策,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她还带头多纳税,说服众多商号响应,这份功劳,朕记在心里。以后凡涉及财政、民生的事务,江兰均可直接奏报,无需经过其他大臣中转。”

这道旨意,意味着江兰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又提升了一步,从之前的 “民生参与者”,变成了 “核心决策者” 之一。

晚上,江兰坐在兰馨学院的图书馆里,看着户部送来的财政报表 —— 分级商业税已征收三十万两,宫廷节流省出二十二万两,商号多纳的四十万两已全部入库,国库现存银已达九十二万两,不仅缓解了赤字,还能支撑明年新政的推进(如西北改土归流的后续建设、兰馨医馆的分店扩张)。

她拿起笔,在《新政助力记录》上写下:“雍正十六年十二月,提出‘分级商业税’与‘宫廷节流’之策,助朝廷缓解财政赤字;瑞祥号带头多纳两万两,带动商号共多纳四十万两,西北军饷、南方赈灾款均已落实。后续计划:协助户部完善商业税征管制度(防止商号偷税漏税);推动宫廷用度透明化(定期公布开支明细);建议用结余银两支持兰馨医馆在西北、南方设分店,为戍边将士与灾民提供医疗服务。”

窗外的雪还在下,月光洒在报表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应对财政赤字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能力的又一次证明,更是她从 “民生推动者” 向 “全局决策者” 转变的重要标志。从包衣之女到能影响朝廷财政的核心力量,从护理毕业生到时代变革者,她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 “大局观” 与 “责任感”—— 而这,正是支撑她在变革之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商业税征管制度建议》去了户部。李嵩看着建议,上面写着 “设立商号营业额登记制度(由地方官与瑞祥号分号联合核查)、建立纳税奖励机制(按时足额纳税的商号,可优先参与朝廷采购)”,笑着说:“江姑娘,你这建议太及时了!有了这些制度,既能防止商号偷税漏税,又能鼓励他们主动纳税,以后朝廷的财政就稳定多了。”

江兰笑着回应:“李大人,财政稳定是新政推进的基础,咱们得一起努力,让大清的国库越来越充盈,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安稳。”

离开户部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京城的街道上。江兰看着往来的行人,有的穿着新冬衣(西北将士同款),有的提着去兰馨医馆抓药的布包,脸上满是平静的笑容。她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却充满意义 —— 用智慧化解危机,用担当赢得信任,用行动推动变革。而这,就是她作为穿越者,对这个时代最深的眷恋与承诺。

回到瑞祥号,王瑞正在和伙计们整理明年的扩张计划 —— 准备在西北的西安、南方的南京各开一家分号,既做贸易,也协助兰馨医馆的分店建设。见江兰来,他笑着说:“兰丫头,今年多纳的税没白缴,现在朝廷信任咱们,各地官府都愿意配合咱们开分号,明年咱们的生意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江兰点点头,目光落在瑞祥号门口的 “民生专柜” 上 —— 那里摆满了平价的盐、布、药材,百姓们正排队购买。她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未来:朝廷稳定,百姓安康,生意兴隆,新政推进,而她,会继续在这条变革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这个古老的王朝,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