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过程中,质疑的声音从未断过。御史王显达联合三位同僚,在朝堂上弹劾江兰 “崇洋媚外,惑乱人心”:“月亮本是太阴之精,岂能容西方器械亵渎?几何、杠杆皆是奇技淫巧,若推广开来,百姓皆弃农从技,天下岂不大乱?”
胤禛让江兰当庭回应。江兰让人抬来一口大缸,装满水,又拿出一块十斤重的铁块和一块十斤重的木板:“王大人,您看 —— 同样重的东西,铁块沉底,木板浮面,这是浮力原理,并非奇技淫巧。去年直隶水渠溃决,就是因为不懂水压与深度的关系,若早用这个原理,三户农户的房屋就不会被冲毁。”
她又让人抬来望远镜,对着月亮调好焦距:“王大人可亲自看看,月亮上的环形山是不是‘太阴之精’的模样。《墨子?经下》有云‘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讲的就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与西方望远镜的成像原理相通。可见中西学问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
王显达半信半疑地看向望远镜,当看到月亮表面清晰的环形山时,脸色瞬间涨红。他沉默片刻,躬身道:“江姑娘所言有理,是臣见识浅薄,误将有用之学当作异端。”
十月中旬,江兰将与魏继晋的交流成果整理成《中西学问融合刍议》,共三卷:第一卷 “天文校准”,详细记载了用木星、土星周期校准《授时历》的方法,将节气偏差从两日缩小到两刻钟;第二卷 “数学应用”,收录了几何分割法丈量土地、阿拉伯数字记账等实用技巧;第三卷 “物理革新”,包含杠杆农具、水压测算等改良方案,每一项都附上图解和实证案例。
胤禛召集张廷玉、胤祥、鄂尔泰等大臣在养心殿议事,众人翻看《刍议》时,惊叹声不绝于耳。张廷玉指着 “几何丈量法” 的插图说:“去年全国土地清丈,因方法不准,漏报了三万多亩田,用这方法,明年清丈定能精准无误。” 胤祥则对 “杠杆农具” 赞不绝口:“西北军营的士兵开垦荒地,用的还是老式锄头,若是换成杠杆锄头,效率至少能提高一倍!”
胤禛当即下旨:“赏江兰《古今图书集成》一套(共一万卷,装了二十个木箱)、白银千两;魏继晋赏缎匹二十、良田十亩;令户部、工部、钦天监各派三名官员,跟随江兰学习中西融合之法,三个月后向朕汇报推广成果。”
赏赐送到江家时,江老实正拿着江兰画的几何图,蹲在院子里琢磨。江王氏端着刚炖好的鸡汤,笑着说:“你这老东西,看了一下午,看懂了吗?” 江老实挠挠头:“虽看不懂这‘三角形怎么算地’,但知道兰丫头做的是好事 —— 昨天张老三还来谢我,说按兰丫头的法子,他和刘老四的地分清了,再也不吵架了。”
丫蛋抱着魏继晋送的小型望远镜(比观星台的小一圈,方便携带),正对着院子里的老槐树观测。见江兰回来,她跑过去献宝:“姐姐,我看到槐树叶上的虫子了!洋先生说,这望远镜能看到平时看不见的东西,以后我要跟你一起看星星。” 江兰摸了摸她的头,笑着答应:“等你再长大些,姐姐就教你认星座,把西方的星图和咱们的二十八宿对应起来。”
魏继晋也特意送来一本拉丁文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扉页上用中文写着:“赠江兰姑娘 —— 中西学问之桥,民生福祉之引。” 江兰翻开书,虽然大部分拉丁文看不懂,但里面的力学公式和插图,让她萌生了新的想法 —— 将西方的力学知识与中国的机械制造结合,改良水车、织布机,让更多农户、工匠受益。
十一月初,江兰带着改良后的杠杆锄头、几何丈量工具,随胤祥前往直隶考察新政。在保定府的农田里,农户们正用杠杆锄头翻地,一人一牛半天就能翻完一亩地;不远处,几名官员正用江兰设计的 “几何丈量尺”(刻有刻度的木尺,能直接测量三角形、梯形的边长)测算田亩,旁边围了不少农户,时不时发出惊叹。
保定知府赵大人拿着新校准的历书,对江兰说:“江姑娘,按您的方法校准后,霜降节气精准到了午时三刻,农户们按新历播种的冬麦,出苗率比去年高了三成!百姓们都说,您这是‘用学问救了庄稼’。”
江兰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这次与西方的科技交流,不仅让她在朝堂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更让她找到了推动时代变革的新路径 —— 不是盲目照搬西方,也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将两者融合,用最实用的方法解决民生难题。
回到京城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兰馨医馆的门楼上,百姓们还在排队取药;兰馨学院的院子里,陈先生正拿着《几何原本》的手稿,给学员们讲解三角形定理;钦天监的观星台上,魏继晋和几名官员正用新校准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准备完善下一年的历书。
江兰站在街角,看着这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嘴角露出了微笑。她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护理毕业生,穿越成包衣之女,如今能以中西学问融合之法助力新政,让百姓受益 —— 这一路的艰辛,都在看到百姓笑容的那一刻有了意义。未来,她还会继续探索,让更多先进知识落地生根,让这个古老的王朝,在开放与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