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应对货币贬值(2 / 2)

第 147 章:与张廷玉的深度合作

雍正十四年三月,京城的春风带着暖意拂过户部衙门的青砖灰瓦,江兰正拿着西北新币推广的清单,准备向张廷玉汇报 —— 西安、兰州分店已设好新币兑换点,半个月内兑换劣钱逾三万文,百姓反馈极好。刚走到户部后堂的编修房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夹杂着竹简落地的脆响。

她停下脚步,透过窗纸的缝隙往里看:十几个编修官围着几张长条桌,桌上堆满了泛黄的史料,有成册的奏疏、零散的方志、手写的人物传记,甚至还有残破的舆图。张廷玉坐在主位,手里拿着一卷《明实录》,眉头拧成一团,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旁边的编修刘大人正翻找着什么,额角的汗珠子滴在史料上,晕开一小片墨迹:“张大人,永乐年间的漕运史料还是没找到,之前明明和洪熙朝的吏治奏疏放在一起,现在怎么找都找不到了!”

另一个编修李大人也跟着叹气:“是啊,上个月整理万历朝的矿税事件,光是散在不同册子里的记载就有十几处,找了三天才凑全,现在要补注人物关系,又得从头翻一遍,实在太慢了!”

张廷玉放下《明实录》,声音里满是疲惫:“《明史》编修已逾十年,本该今年定稿,可史料杂乱无章,今天找一份奏疏要半天,明天核对一个人物又要一天,照这样下去,别说今年,再等三年也完不成。皇上昨天还问起进展,我都没脸回话。”

江兰心里一动。她穿越前在医学院图书馆做过兼职,学过档案分类整理的方法 —— 当时为了方便查找医学文献,会按 “疾病类型、治疗方法、发表时间” 分类归档,还会做交叉索引,找资料时效率极高。编修《明史》本质也是整理史料,这套方法或许能用上。

她轻轻敲门,得到应允后走了进去。张廷玉见是她,愣了一下,随即起身:“江姑娘,可是为西北新币推广的事来?”

“张大人,新币推广的清单我带来了,不过刚才在门口听见诸位大人讨论《明史》编修的难处,或许我有个法子能帮上忙。” 江兰递过清单,目光落在桌上杂乱的史料上,“我之前整理护理坊的病例时,曾用过‘分类归档法’—— 把相似的内容归在一起,再做索引,找起来会快很多。编修《明史》,或许也能试试。”

张廷玉眼睛一亮,连忙追问:“哦?什么是‘分类归档法’?你仔细说说。”

编修官们也都停下手里的活,围了过来。江兰走到桌前,拿起几张空白纸,一边画一边说:“咱们可以把所有史料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按‘时间’分,以明朝年号为纲,比如洪武、永乐、宣德,每个年号下再分年份,把该年的诏谕、奏疏、事件记载都归进去;第二类按‘事件’分,比如政治类(朝堂纷争、制度变革)、经济类(赋税、漕运)、军事类(战事、边防),把不同年号下的同类事件归在一起;第三类按‘人物’分,比如帝王、文臣、武将、名士,每个人物名下附生平、事迹、相关史料的位置。”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做‘交叉索引’—— 比如‘永乐年间漕运改革’,既在‘时间类 - 永乐朝’里记录,也在‘事件类 - 经济 - 漕运’里标注,还在主持改革的大臣(比如陈瑄)的‘人物类’条目里写明‘主持永乐漕运改革,详见时间类永乐十二年、事件类漕运篇’。这样不管从哪个角度找,都能很快找到相关史料。”

刘大人皱起眉:“这法子听起来好是好,可咱们手里的史料有上万册,分类起来要花不少功夫吧?万一分错了,岂不是更麻烦?”

“可以先从近期要编修的‘嘉靖朝’试手,不用一下子全部分类。” 江兰笑着说,“咱们找几个细心的编修,先把嘉靖朝的史料按时间、事件、人物分好,做上标签,再做索引。试半个月,要是效率提升了,再推广到其他朝代。标签也简单,用不同颜色的纸区分类别 —— 时间类用黄色,事件类用蓝色,人物类用红色,一眼就能分清。”

张廷玉拿着江兰画的分类图,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觉得可行:“好!就按你说的试!刘大人,你带三个编修,先整理嘉靖朝的史料;江姑娘,要是遇到不懂的地方,还得请你多来指点。”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兰几乎每天都要去编修房一趟。第一天,编修们还不太适应,常常把 “嘉靖朝的赋税改革” 既想归到时间类,又想归到事件类,江兰就教他们:“先归到事件类 - 经济 - 赋税,再在时间类 - 嘉靖十年里标注‘赋税改革,详见事件类赋税篇’,这样就不会乱了。”

第三天,编修们做索引时不知道该怎么简洁标注,江兰就帮他们设计了 “索引格式”:“人物名 \/ 事件名 + 类别 + 位置”,比如 “陈瑄 - 人物类 - 卷三 \/ 漕运改革 - 事件类 - 卷五 \/ 永乐十二年 - 时间类 - 卷二”,清晰明了。

第十天,奇迹出现了 —— 之前要三天才能找全的 “嘉靖朝倭寇之乱” 史料,现在编修们根据索引,从 “时间类 - 嘉靖三十四年”“事件类 - 军事 - 海防”“人物类 - 胡宗宪” 三个条目里,半个时辰就找全了所有相关记载,还顺带整理出了倭寇之乱的时间线和主要人物事迹。

刘大人拿着整理好的史料,激动地对张廷玉说:“张大人!江姑娘的法子太管用了!之前编修嘉靖朝的海防部分,一个月才写了两卷,现在有了分类和索引,半个月就能写三卷!”

张廷玉也格外高兴,特意让人备了茶,邀请江兰在编修房的小隔间里坐下:“江姑娘,多亏了你,编修进度比之前快了一倍还多。朕要是知道了,定会好好赏你。”

“张大人客气了,我只是提了个小建议,真正辛苦的是诸位编修大人。” 江兰接过茶,“其实这分类法不仅能用来编修史书,还能用来整理朝廷的公文 —— 比如新政的奏折,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分类,再按省份、时间做索引,以后查阅起来也方便。”

张廷玉眼睛一亮:“你说得对!之前户部的新政奏折堆得像小山,找一份要半天,要是按你的方法分类,效率能提升不少。以后朝政上的事,我得多跟你聊聊,你这脑子,比不少老臣都灵光。”

从这天起,张廷玉常找江兰讨论朝政。有时是在户部的书房,两人对着新政的税收账本,张廷玉说:“江南的火耗归公推行得不错,可西北还是有官员私加火耗,你有什么办法?” 江兰就建议:“可以让算术夜校毕业的学员去西北协助查账,他们懂算术,又熟悉新政,能帮着核对税收,防止官员私加火耗。”

有时是在瑞祥号的暖阁,张廷玉带来西北改土归流的奏折:“土司们不太配合,百姓也怕政策变来变去,不敢种番薯玉米。” 江兰就说:“可以让瑞祥号的西北分店配合,在土司管辖的地方设‘民生专柜’,平价卖粮卖种子,再让护理坊的姑娘去教百姓种番薯,百姓得了实惠,自然会支持新政。”

张廷玉对江兰的建议越来越认可,甚至在朝会上,遇到新政的难题,都会主动说:“此事可问问江兰姑娘,她或许有好法子。” 胤禛也乐见其成,有时还会让江兰和张廷玉一起议事,听他们讨论新政的推行策略。

四月中旬,胤禛在养心殿召见江兰和张廷玉,看着《明史》编修的进度奏报(嘉靖朝已编修完成,比原计划快了两个月),笑着说:“张廷玉,你说江兰有奇才,朕之前还不信,现在看来,你说得没错!编修《明史》这么难的事,她一个法子就解决了。”

张廷玉躬身道:“皇上,江姑娘不仅懂编修之法,对新政也有独到见解。这段时间臣与她讨论西北改土归流、江南税收,她的建议都很实用,比不少官员只说空话强多了。”

胤禛看向江兰:“江兰,你还有什么好建议,尽管说。”

江兰想了想,说:“皇上,臣觉得可以把‘分类整理法’推广到太医院和地方官府 —— 太医院的病历按‘病症、疗法、疗效’分类,方便以后查阅;地方官府的公文按‘民生、税收、司法’分类,方便朝廷核查。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减少疏漏。”

胤禛当即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张廷玉,你负责牵头,把分类整理法推广到各部衙门;江兰,你协助他,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朕说。”

消息传到编修房,编修们都对江兰刮目相看。刘大人拿着刚编修完成的《嘉靖朝史稿》,笑着说:“江姑娘,要是没有你,咱们还不知道要编修到什么时候呢!以后你要是有时间,多来给咱们讲讲分类的技巧。”

江兰的家人也为她高兴。江老实从集市回来,手里拿着一张《京报》,上面写着 “江兰助编修《明史》,效率大增,皇上嘉奖”,笑得合不拢嘴:“兰丫头,你现在不仅能帮朝廷管钱,还能帮着编史书,真是太出息了!”

江王氏正在给江兰缝一件新的杭绸旗袍,笑着说:“姑娘,昨天你大哥回来,说军营里都在传,说你是‘女诸葛’,什么难题到你手里都能解决。你大嫂还说,算术夜校的学员们都以你为榜样,说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帮朝廷做大事。”

丫蛋抱着江兰的胳膊,仰着小脸问:“姐姐,什么是编史书呀?是不是把以前的事写下来,让大家都知道?”

江兰摸了摸丫蛋的头,笑着说:“对呀,编史书就是把以前的好经验、好故事写下来,让以后的人都能学到。姐姐以后还要帮着编更多有用的书,帮更多人。”

晚上,江兰坐在灯下,看着张廷玉送来的《嘉靖朝史稿》,上面还夹着一张纸条,写着 “明日巳时,户部议事,议西北改土归流与新币推广衔接之事”。她拿起笔,在兰馨社的记录册上写下:“雍正十四年四月,助张廷玉编修《明史》,推行分类整理法,效率提升一倍;与张廷玉深化合作,参与朝政讨论,协助推广分类法至各部衙门。后续计划:协助张廷玉推进西北改土归流与新币、番薯种植的结合;完善分类整理法,编制《史料分类规范》,方便编修官和官员使用。”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嘉靖朝史稿》上,泛着柔和的光。江兰知道,与张廷玉的深度合作,不仅让她在文化领域获得了认可,更让她跻身朝廷的核心议事圈 —— 从民生护理、商业管理、金融秩序,到文化编修、朝政讨论,她的影响力正一步步覆盖新政的各个领域,离 “时代变革者” 的目标越来越近。

第二天一早,江兰带着《西北改土归流与新币推广衔接方案》去了户部。张廷玉见她来,连忙起身:“江姑娘,你来得正好!西北的官员奏报,说改土归流后百姓手里的旧币还没换成新币,不敢买番薯种子,你看看这个方案可行吗?”

江兰接过方案,上面写着 “让瑞祥号西北分店上门兑换新币,同时免费发放番薯种子,教百姓种植”,笑着说:“张大人,这个方案很好!瑞祥号的伙计熟悉当地情况,护理坊的姑娘也能去教种植,咱们还能让算术夜校的学员帮忙登记百姓的兑换和种植情况,一举三得。”

张廷玉点点头,拿起方案:“好!咱们现在就去养心殿,把这个方案奏报给皇上。”

离开户部时,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暖洋洋的。江兰看着张廷玉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随着与张廷玉的合作越来越深,随着新政的不断推进,她在这个时代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 从一个穿越而来的护理毕业生,到推动王朝变革的核心力量,她每走一步,都在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都在实现自己 “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 的初心。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