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六年,程咬金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将,却主动请缨去征讨阿史那贺鲁。出发前,他的孙子缠着他要听打仗的故事,程咬金就拿起家里的玩具斧,比划着说:“爷爷打仗啊,就三招,第一招劈脑袋,第二招鬼剔牙,第三招掏耳朵,保准把敌人吓得屁滚尿流。” 孙子咯咯直笑,说爷爷吹牛。可谁也没想到,这趟出征竟出了岔子。程咬金的副将苏定方是员猛将,建议速战速决,程咬金却听了王文度(另一同名将领)的话,放缓了进军速度,结果被阿史那贺鲁钻了空子,损兵折将。回朝后,程咬金被免去官职,回家养老。
闲居在家的程咬金,每天的日子过得很悠闲。他在院子里种了些蔬菜,还养了几只鸡鸭,没事就坐在葡萄架下,给来串门的老伙计们讲当年的趣事。讲到三斧子半的典故时,他总会故意把斧头抡得很高,然后假装没站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秦琼的儿子秦怀玉来看他,说:“程伯伯,外面都说您是福将,每次打仗都能逢凶化吉。” 程咬金捋着花白的胡子笑:“什么福将,不过是命大罢了。再说了,真要是没弟兄们帮忙,我这三斧子早就被人拆穿了。”
麟德二年,程咬金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唐高宗闻讯,罢朝三日,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下葬那天,长安城里的百姓自发地沿街相送,有个当年受过他恩惠的老农,捧着一把新摘的蔬菜,哭着说:“程将军,您当年分给我的粮食,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程咬金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说书先生们把他的 “三板斧” 说得神乎其神。在《隋唐演义》里,他的斧头成了神兵利器,第一斧 “劈脑袋” 能劈开头盔,第二斧 “鬼剔牙” 专打敌人面门,第三斧 “掏耳朵” 直取敌将咽喉,还有半招 “捎带脚”,虽然不完整,却总能出其不意。书里说他是天上的土德星下凡,自带福运,每次遇到危险,都能有贵人相助,或者有奇遇发生。
元朝的杂剧里,程咬金的形象更加滑稽。《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中,他奉李世民之命去勘察地形,却误闯老君堂,被守军抓住。面对刀斧手,他不仅不怕,还大声嚷嚷:“我是程咬金,有本事你们就来砍,看我这福将的脑袋硬,还是你们的刀硬!” 最后果然被李世民救下,还立了大功。戏台上的程咬金总是穿着花脸,画着 “十字门” 脸谱,说话带着浓浓的山东口音,一出场就能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明朝的话本里,程咬金成了 “混世魔王”,在瓦岗山自立为帝,虽然只当了三年,却把朝廷搞得鸡飞狗跳。他任命秦琼为兵马大元帅,罗成为先锋官,自己则每天在金銮殿上吃酒吃肉,遇到难事就拍着桌子喊:“这事你们看着办,别来烦我!” 可就是这样一个糊涂皇帝,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比如放走被俘虏的隋朝官员,收留走投无路的英雄好汉,老百姓都说:“程魔王虽然糊涂,心却是好的。”
清朝的年画里,程咬金的形象更加喜庆。他总是咧着嘴笑,手里的宣花斧上系着红绸带,旁边还跟着个捧着金元宝的童子,寓意着 “福运当头”。天津杨柳青的画匠们还画了《程咬金拜年》的年画,画中的程咬金穿着新衣服,骑着黄骠马,给百姓们送福送财,深受人们喜爱。有个山东的商人,每年过年都要在店里贴张程咬金的年画,说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民国时期,程咬金的故事被改编成了京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形式。《贾家楼》里,他与秦琼、罗成等人结为兄弟,歃血为盟的场面感人至深;《锁五龙》中,他单枪匹马救出被围困的李世民,威风凛凛。戏班里的武生都爱演程咬金,因为这个角色不仅能展示功夫,还能逗乐观众。有个着名的京剧演员,演程咬金时总能把 “三板斧” 耍得花样翻新,每次演出结束,台下的掌声都经久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程咬金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1959 年拍摄的《程咬金照镜子》,把他塑造成一个虽然鲁莽却心地善良的喜剧形象,深受观众喜爱。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里,程咬金的 “三板斧” 和他的福运更是成了贯穿全剧的笑点和亮点,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传奇的 “福将”。
如今,在程咬金的故乡济州东阿(现在的山东东平),还保留着他的故居和庙宇。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祭拜,听当地的老人讲述他的故事。有个年轻人问老人:“程咬金的‘三板斧’真的那么厉害吗?” 老人笑着说:“厉害的不是斧头,是他那颗正直善良的心。一个人只要心地好,运气总不会太差。”
在东平的程咬金庙里,有一尊他的塑像,塑像上的程咬金手持宣花斧,咧着嘴笑,看起来憨态可掬。塑像旁边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程知节,隋末唐初名将,以勇猛善战着称,民间称其为‘福将’,善使‘三板斧’,其故事流传千古,寓意着福运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阳光透过庙宇的窗户照在塑像上,仿佛给程咬金镀上了一层金光。前来祭拜的人们,看着他那憨厚的笑容,听着他那 “三板斧” 的笑谈,心里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或许,人们喜爱程咬金,不仅仅是因为他的 “福运” 和 “三板斧”,更是因为他身上那种乐观豁达、正直善良的品质,那种在乱世中依然保持本心的精神。
正如那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所说:“程咬金的斧子,头三下厉害。”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在关键时刻使出浑身力气,为正义而战,为百姓谋福,这样的人,无论有多少招式,都值得被永远铭记。而那些关于 “福将” 和 “三板斧” 的笑谈,也将继续流传下去,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启示,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