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不如问他古城里养几头牛呢!”
“桥数?”
“您这是文化考察,还是脑筋急转弯?”
老张被这些反应噎得一口老血,脸色一红,赶紧找补:“不……不用答得特别精准,大概范围就行!”
这话一落,众人目光刷地落在江川身上。
——这题,怎么答?
——是继续封神,还是要翻车?
江川看着眼前一圈人,嘴角慢慢勾起。
他没急着答,而是先环顾四周,才像笑着自言自语:“这个问题嘛……算你们问对人了。”
他轻轻活动了下手指关节,抬眸,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天然的沉稳。
“清江古城,水系交错,自古以桥成名。”
“但,要讲清楚桥——就得先从水讲起。”
这话一出,三位老先生齐齐抬头。
周围游客也不知不觉屏住了呼吸。
江川往前一步,语调渐渐拉开:
“古城水系,源自北郊的黑龙潭,玉河水穿山越岭而来,在城北的玉龙桥处分为三支主流——东河、中河、西河。”
“东河,在小石桥处再次分流,两道水线穿城而过,像两根玉带系住整座城。”
“中河一路向南,流经大石桥、百岁桥、万子桥、南门桥,最终汇入清水江。”
“至于西河,则是穿过酒吧街、四方街、现文巷,一路绕进木府——”
“所以你们看,一座古城三条河,三条河无数条岔,河河有桥,桥下有泉。”
他说到这里,忽然转头看向人群,指了指刚才几个还在吐槽的游客:“你们刚才还说‘谁会数桥’,对吧?”
“可在清江,桥不是数出来的,是活在每个本地人脚底下的。”
这话一出,现场一阵低呼。
连三位老先生的表情都变了,眼里不自觉浮出几分肃然。
江川看时机差不多,便继续:
“据清江市文旅考证,古城核心区域,共有古桥354座、泉眼94处,按平方公里计算,桥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93座。”
“更重要的是——这套水系并非今日所修。”
“自元明年间起,清江便已形成‘三眼井’系统——上眼取饮用水,中眼洗菜,下眼洗衣。”
“这种‘一井三用’的技术,比起现代的供水系统都不遑多让。”
“直到今天,整个古城日均供水仍达1.2万吨,800年来,从未断流。”
现场一片安静。
江川看向三位老先生,微笑补充了一句:
“就在我们这一方小院里,也藏着一口三眼井。”
“有兴趣的话,待会儿我可以带三位先生实地参观。”
这番话,说得既有历史,又有现实,还有趣味性;
既讲出了城市文化脉络,又落脚到了今天的日常生活。
是真才实学,更是沉浸式“上课”。
老张不自觉点头,老李忍不住咳了一声,试图掩盖神情波动。
至于老孔——他刚抬起的扇子,已经慢慢垂了下去,眸光里全是震动。
而围观群众早已按捺不住,爆发出热烈掌声:
“清江先生讲得太好了!”
“我现在想去数桥了怎么办!”
“刚才是谁说‘他是水货’来着?站出来挨喷!!”
“这不是导游,这是国家级讲解员吧!!”
掌声还未落尽,江川已经转身看向那三位老先生,嘴角带笑,语气不紧不慢:
“三位,这一题——能不能算我,勉强过关了?”
现场一片安静,仿佛连空气都在等答案。
半晌,老张才回过神来,眼神里还残留着震惊和难以置信。
他看着江川,忽然咧嘴一笑,竖起大拇指,语气由衷:“我收回之前所有的不敬言辞。”
“我教了一辈子书,自认见过不少学生、专家、讲者——可没有一堂课,比你刚才那段讲解更透彻、更生动。”
“老头子我……服了。”
话音一落,围观人群里顿时又是一阵掌声。
小尤立刻眼睛一亮,举手抢答似的冲过来:“哎,那是不是能兑现你们刚才的承诺了?导游费三十倍,一共一万二,别赖账哦~”
她说着,小手一伸,活像个要红包的熊孩子。
老张、老孔被逗得直乐,老李却笑着上前一步,语气郑重中带点不死心的调侃:
“钱不是问题。”
“但——按咱之前说的,我这边还攒着一道题呢。”
他双手负后,微笑开口:“我是真想再问一问,不为打擂台,也不为赌输赢,就想听你多讲几句。”
这话一出,围观群众都听明白了——
这已经不是“考”,而是“请教”了。
小尤还在那边撇嘴,轻声念叨:“人老脸皮厚……”
说着,还用手指刮了刮自己的脸蛋,做了个“羞不羞”的鬼脸。
江川轻轻按住她的手,语气温和却不失分寸:
“小尤,不得无礼。”
说完,他看向老李,神情一如既往的谦和有礼:
“先生请出题——江某今日受教,三生有幸。”
老李缓缓走近两步,目光落在江川身上,眼中多了几分欣赏,又透着点挑剔。
“你我算是半个同行,我呢,是教古典文学的。”
“刚才那两题涉及地理人文,我只能说是略知皮毛,不敢班门弄斧。”
“但接下来这一题嘛——”他顿了顿,神情一肃,“咱就聊聊诗词。”
江川一听,轻轻挑眉,眼神也跟着亮了。
——人文地理他真是当年一点点抠出来的,但诗词却是他的老本行。
你说比这个?那简直是捏到了他的命门强项。
他笑着拱手:“诗词一道,晚辈正好略有涉猎。”
“请老先生出题。”ru2029
u2029今天就这一章了。
u2029
对不住各位书友了。
u2029
这几天带孩子在外面溜达,今天开了九小时车,先保底更新吧。
u2029
一忙完,继续恢复日万。
u2029
u2029u2029u2029u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