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的青衣江湾,银杏叶铺满联盟园区的石板路,踩上去发出清脆的 “沙沙” 声。陈守义站在收尾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2 全球生态治理收尾期冲刺计划》,封面上的全球生态冲刺图谱用金色线条标注着关键任务 —— 中东蝗灾防控成果巩固、极地冰盖修复试点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清理技术推广。可当他翻到 “南美生态治理” 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预警文字上:“南美潘帕斯草原遭遇百年一遇干旱,阿根廷、乌拉圭、巴西边境区域牧草枯死率超 60%,牛羊存栏量骤降 30%”。
“陈叔!南美干旱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红色的围巾被风吹得扬起,屏幕里的画面触目惊心 ——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草原上,原本翠绿的牧草变成了枯黄的残株,成群的牛羊围着干涸的水塘低头徘徊,牧民们牵着瘦骨嶙峋的牛群四处寻找水源,无人机拍摄的视频里,草原深处的湖泊水位较往年同期下降 70%,露出大片龟裂的湖床。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查看实时数据:过去三个月,潘帕斯草原降雨量仅为常年同期的 15%,阿根廷拉里奥哈省的地下水位下降 5 米,乌拉圭科洛尼亚省的 200 个牧民家庭面临断水危机,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的牛肉出口量较去年减少 40%。“当地的应急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
“阿根廷政府已调派消防车向牧民区运送饮用水,但草原面积太大,覆盖范围不足 25%,而且运水成本太高,每天要消耗 10 万升柴油,” 小满调出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报告,“乌拉圭和巴西的水利设施老旧,无法实现跨区域调水,牧民们只能靠挖掘临时水井取水,可井水含盐量过高,牛羊饮用后出现腹泻症状。三国农业部门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节水技术和应急补水设备支持。”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打包的碰撞声:“赵叔,立刻组建草原干旱应急团队,把东非草原的智能节水设备和中东的雨水收集技术改造后调运过去,用‘跨洲应急通道’转运,务必在 48 小时内抵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参与‘草原生态监测升级’项目的学员加入,这既是收尾期的实战任务,也是项目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潘帕斯草原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与东非草原差异很大,智能节水设备可能无法适配,而且学员们没有应对大规模草原干旱的经验,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
“潘帕斯草原是全球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干旱若持续到明年春季,会引发全球性牛肉价格波动,”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设备进行土壤适配改造,加装盐碱度过滤模块;学员们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再邀请阿根廷高乔人、乌拉圭查鲁亚人、巴西瓜拉尼人的部落长老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草原,掌握着传统的草原蓄水经验,能帮我们快速适应环境。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三国建立‘跨区域草原补水协同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节水 + 应急调水 + 原住民参与’的立体救援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跨洲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南美区域重重一点:“小满,把干旱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的水利科研机构,共享地下水位和降雨量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草原干旱预警模型’,实时预判干旱蔓延趋势,为救援部署提供数据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浅棕色草原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阿根廷的学员迭戈手里捧着项目方案,深邃的眼睛里满是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人,熟悉当地的草原地形和气候,一定能帮牧民们渡过难关!”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中东蝗灾防控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好,” 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到了南美,要多听部落长老的建议,他们的传统经验是应对草原危机的宝贵财富。记住,应急补水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缺水问题,还要保护草原的生态平衡,不能过度开采地下水,要为草原恢复留下空间。”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浅棕色的身影在金黄的银杏叶映衬下,像一道道充满生机的光。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洲草原干旱救援战,不仅是收尾期冲刺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长效协同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赵叔的草原干旱应急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正值清晨,草原上的寒风带着沙尘掠过,空气里弥漫着枯草的味道。阿根廷农业部门代表马科斯带着工作人员在机场等候,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干旱已经蔓延到潘帕斯草原的核心区域,拉里奥哈省的牧民们已经开始变卖牛羊,再晚一个月,今年的畜牧业收成就全完了。”
迭戈跟着马科斯登上越野车,向干旱重灾区驶去。沿途的草原上,到处是枯黄的牧草,干涸的水塘里散落着牛羊的骸骨,牧民们坐在帐篷前,脸上满是绝望。“我们高乔人有‘草原寻水’的传统,通过观察植被的生长情况和蚂蚁的巢穴位置,就能找到地下水源,” 迭戈指着远处一丛顽强生长的针茅,“你看,那丛针茅长得比周围的植物茂盛,说明它下方 10 米左右的地方有地下水。”
来自乌拉圭的学员索菲亚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地下水位数据:“根据巴西水利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潘帕斯草原的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阿根廷与乌拉圭边境区域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我们可以在那里建设临时水井,通过管道向干旱区域调水。”
“不能过度开采地下水,” 来自巴西的学员卡洛斯摇了摇头,他想起瓜拉尼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草原干旱时,会用‘洼地蓄水’的方法,在草原的低洼处挖掘蓄水池,收集雨水和露水,再用芦苇编织的管道将水引到牧场,这样既能节约用水,又不会破坏地下水资源。”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草原补水系统’,包括土壤适配型节水灌溉设备、盐碱度过滤模块和露水收集装置。节水灌溉设备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整灌溉量,适配潘帕斯草原的黑土和红土类型;盐碱度过滤模块能将高盐井水转化为合格的饮用水和灌溉水;露水收集装置利用草原昼夜温差,每晚能收集 50 升露水,为小型牧场提供补充水源。”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迭戈带领,在阿根廷拉里奥哈省的牧民区安装智能节水灌溉设备,高乔人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区域的牧草最需要补水;第二组由索菲亚带领,前往乌拉圭科洛尼亚省,与查鲁亚人合作,在草原低洼处建设洼地蓄水池;第三组由卡洛斯带领,联合巴西瓜拉尼人,在边境区域搭建盐碱度过滤站,将高盐井水转化为可用水;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三国边境的草原上搭建跨区域补水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救援力量。
草原上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清晨的寒霜冻得人手指发麻,正午的阳光又晒得人皮肤灼痛,学员们的实训服很快就沾满了沙尘和草屑。高乔人部落的长老胡安递过来一壶马黛茶:“这是我们草原上的‘能量茶’,能驱寒解渴,比你们带的瓶装水管用多了。”
迭戈接过马黛茶,喝了一口,苦涩中带着清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胡安长老,你们平时除了洼地蓄水,还有其他应对干旱的方法吗?” 迭戈问道。
“我们会在草原上种植‘耐旱牧草’,比如针茅和羊草,这些牧草的根系能深入地下 15 米,吸收地下水,而且营养价值高,牛羊吃了长得壮,” 胡安指着路边的针茅,“你们看,这些针茅虽然看起来枯黄,但根系还活着,只要补充少量水分,就能重新发芽。”
迭戈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节水灌溉设备进行了优化,在灌溉系统中加入 “耐旱牧草培育模式”,根据不同牧草的需水量调整灌溉频率。同时,学员们还在牧民区推广耐旱牧草种植,帮助牧民们恢复牧场生产力。
五天后的清晨,跨区域补水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阿根廷拉里奥哈省的牧草返青率从 10% 提升到 40%,乌拉圭科洛尼亚省的牧民区日供水量增加 30 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的牛羊腹泻率从 50% 下降到 10%。马科斯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畜牧业就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