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85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年度攻坚与跨域生态危机联动

第85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年度攻坚与跨域生态危机联动(1 / 2)

大暑时节的青衣江湾,烈日炙烤着园区,生态湖里的荷花绽放得热烈,蜻蜓在荷叶间穿梭,偶尔有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清凉。陈守义站在年度攻坚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2 全球生态治理年度攻坚计划》,封面上的全球生态攻坚图谱用橙色线条标注着重点任务 —— 东南亚雨林盗伐防控体系完善、北极冰盖监测数据深度分析、草原节水技术全球推广准备。可当他翻到 “中东生态治理” 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预警文字上:“中东多国遭遇大规模沙漠蝗灾,沙特、也门、伊朗边境区域受灾严重,小麦种植区面临绝收风险”。

“陈叔!中东蝗灾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额头上满是汗珠,蓝色的工装衬衫已被汗水浸湿大半,屏幕里的画面触目惊心 —— 沙特利雅得附近的沙漠地带,成片的蝗虫遮天蔽日,农田里的小麦幼苗被啃食得只剩残茎,当地农民挥舞着树枝驱赶,却根本无法阻挡蝗群的进攻,无人机拍摄的视频里,蝗群形成的 “黑色云团” 正以每小时 15 公里的速度向也门和伊朗边境移动。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查看实时数据:过去一周,中东沙漠蝗灾已覆盖 50 万平方公里区域,造成 120 万亩小麦受灾,也门荷台达省的粮食储备仅够维持当地居民 15 天需求,伊朗胡齐斯坦省的棉花种植区也出现蝗群踪迹。“当地的防控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

“沙特政府已出动直升机喷洒化学农药,但蝗群规模太大,农药覆盖率不足 30%,而且化学药剂污染了地下水,导致部分村庄饮水困难,” 小满调出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报告,“也门和伊朗的防控力量薄弱,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只能靠人工捕杀,根本无法控制蝗灾扩散。三国农业部门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援助。”

陈守义立刻拨通老张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调试的电流声:“老张,立刻组建沙漠蝗灾防控团队,把东非草原的智能虫情监测设备和斐济的生态防控技术改造后调运过去,用‘跨域应急通道’转运,务必在 36 小时内抵达沙特利雅得。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参与‘草原生态防控’项目的学员加入,这既是年度攻坚的实战任务,也是项目技术落地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中东沙漠的高温干旱环境和东非草原差异很大,智能虫情监测设备可能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学员们没有沙漠防控经验,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 老张的声音里带着顾虑。

“中东蝗灾若不及时控制,会引发区域性粮食危机,进而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设备进行高温适配改造,加装沙漠散热模块;学员们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再邀请沙特贝都因部落、也门哈米德部落、伊朗俾路支部落的长老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沙漠,掌握着传统的蝗灾防控经验,能帮我们快速适应环境。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三国建立‘跨境蝗灾联防联控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监测 + 生态防控 + 原住民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跨域生态危机联动地图,手指在中东区域重重一点:“小满,把蝗灾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沙特、也门、伊朗的农业科研机构,共享蝗群迁徙轨迹和天敌分布信息,让技术团队开发‘蝗灾扩散预测模型’,实时预判蝗群移动路线,为防控部署提供数据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浅灰色沙漠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沙特的学员卡里姆手里捧着项目方案,深邃的眼睛里满是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是利雅得人,熟悉当地的沙漠地形和气候,一定能帮大家做好蝗灾防控!”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东南亚雨林保护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好,” 他拍了拍卡里姆的肩膀,“到了中东,要多听部落长老的建议,他们的传统经验是应对沙漠危机的宝贵财富。记住,防控蝗灾不仅要靠技术,还要兼顾生态保护,不能用破坏环境的方式解决问题,要给沙漠留下恢复的空间。”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浅灰色的身影在烈日下的园区里,像一道道坚韧的光。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域沙漠蝗灾防控战,不仅是年度攻坚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综合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老张的沙漠蝗灾防控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沙特利雅得时,正值正午,沙漠里的温度高达 45c,热浪扑面而来,空气里弥漫着沙尘的味道。沙特农业部门代表阿卜杜勒带着工作人员在机场等候,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蝗群已经越过利雅得东部的沙漠,向胡富夫的小麦主产区移动,再晚两天,今年的小麦收成就全完了。”

卡里姆跟着阿卜杜勒登上越野车,向蝗灾重灾区驶去。沿途的农田里,到处是被啃食殆尽的小麦残株,农民们坐在田埂上,脸上满是绝望。“我们贝都因部落有‘沙漠预警’的传统,通过观察鸟类的飞行方向和沙丘的变化,就能预判蝗灾的到来,” 卡里姆指着远处天空中盘旋的乌鸦,“你看,那些乌鸦一直在跟着蝗群飞,说明蝗群就在前方 10 公里左右的地方。”

来自也门的学员阿依莎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蝗群监测数据:“根据伊朗农业科研机构提供的信息,这次的蝗群主要由沙漠飞蝗组成,每平方公里的蝗群数量超过 5000 万只,每天能消耗 3000 吨粮食,相当于 3 万人一天的口粮。”

“不能再用化学农药了,” 来自伊朗的学员马赫迪摇了摇头,他想起俾路支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沙漠里遇到蝗灾,会用‘烟熏驱虫’的方法,收集骆驼粪和干草,点燃后产生的烟雾能驱赶蝗群,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老张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蝗灾防控系统’,包括高温适配型虫情监测仪、生态诱捕装置和天敌培育箱。虫情监测仪能在 50c的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实时采集蝗群密度和移动数据;生态诱捕装置用沙漠植物的汁液作为诱饵,能吸引蝗虫进入陷阱,同时不会伤害其他昆虫;天敌培育箱里养着沙漠蝗的天敌 —— 粉红椋鸟,一只粉红椋鸟一天能捕食 120 只蝗虫,是天然的‘灭蝗能手’。”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卡里姆带领,在沙特胡富夫的小麦产区安装智能虫情监测仪,贝都因部落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沙丘是蝗群必经的通道;第二组由阿依莎带领,前往也门荷台达省,与哈米德部落合作,在农田周边设置生态诱捕装置;第三组由马赫迪带领,联合伊朗俾路支部落,在沙漠边缘搭建粉红椋鸟养殖棚,培育天敌种群;第四组由老张负责,在三国边境的沙漠里搭建跨境防控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防控力量。

沙漠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正午的阳光晒得人皮肤发烫,学员们的实训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嘴唇也干裂起皮。贝都因部落的长老阿卜杜拉递过来一壶骆驼奶:“这是我们沙漠里的‘生命水’,能补充水分和营养,比你们带的瓶装水管用多了。”

卡里姆接过骆驼奶,喝了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阿卜杜拉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烟熏驱虫,还有其他防控蝗灾的方法吗?” 卡里姆问道。

“我们会在沙漠里种植‘驱虫植物’,比如骆驼刺和沙棘,这些植物的气味能驱赶蝗虫,而且还能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化,” 阿卜杜拉指着路边的骆驼刺,“你们看,那些骆驼刺周围,几乎没有蝗虫停留,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卡里姆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老张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生态诱捕装置进行了优化,在诱饵里加入了骆驼刺的提取液,提高了对蝗虫的吸引力。同时,学员们还在农田周边种植了大量骆驼刺和沙棘,形成 “生态防护带”,阻挡蝗群向其他区域扩散。

三天后的清晨,跨境防控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蝗群的密度已经从每平方公里 5000 万只下降到 1000 万只,粉红椋鸟的数量增加了 3 万只,生态诱捕装置每天能捕捉 200 万只蝗虫。阿卜杜勒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小麦产区就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