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85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年度攻坚与跨域生态危机联动

第85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年度攻坚与跨域生态危机联动(2 / 2)

在防控蝗灾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农民开展生产自救 —— 向他们传授 “沙漠耐旱作物种植技术”,种植高粱、谷子等耐旱作物,弥补小麦减产的损失;指导他们建设 “雨水收集池”,利用沙漠里的短暂降雨储存水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保障。

阿依莎在也门荷台达省的农田里,教农民们使用智能灌溉设备:“这个设备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整灌溉量,比传统灌溉节水 40%,在沙漠里,每一滴水都很宝贵。”

哈米德部落的农民萨利姆看着刚种下的高粱苗,眼里满是希望:“以前遇到蝗灾,我们只能等着挨饿,现在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不仅能防控蝗灾,还能种出新的庄稼,再也不用害怕粮食不够了。”

防控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境防控指挥中心对 “草原生态防控” 项目进行年度攻坚复盘 —— 卡里姆的 “智能监测设备布设” 方案加入了贝都因部落的 “鸟类预警” 传统,通过鸟类飞行轨迹和监测数据结合,提高蝗群预判准确率;阿依莎的 “生态诱捕装置优化” 方案补充了哈米德部落的 “植物驱虫” 经验,在装置周边种植驱虫植物,增强防控效果;马赫迪的 “天敌培育” 方案则融入了俾路支部落的 “沙漠养殖” 方法,利用沙漠昼夜温差调节养殖棚温度,提高粉红椋鸟的存活率。

老张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中东沙漠蝗灾防控,还可以推广到非洲萨赫勒地区、澳大利亚内陆等沙漠蝗灾高发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应对复杂的生态危机。”

离开利雅得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沙漠边缘种下了

棵沙棘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三国联防,沙漠新生”。卡里姆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这片沙漠变成绿洲。”

阿依莎和马赫迪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农业部门完善跨境蝗灾防控机制,定期开展防控演练,让防控技术和传统经验一直传承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技术适配争议调解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15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5 个项目组,围绕 “沙漠蝗灾智能防控”“极地冰盖修复技术”“海洋塑料垃圾清理”“雨林碳汇交易优化”“草原生态监测升级” 五个项目的技术适配问题展开争论,每个项目组都因为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和技术标准产生了分歧。

在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的调解现场,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和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伊万正争得面红耳赤。奥拉夫带来的挪威技术方案采用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通过向冰盖下方注入低温混凝土,增强冰盖稳定性;伊万提出的俄罗斯方案则主张 “冰盖生态修复技术”,在冰盖边缘种植耐寒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冰盖。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能在短期内快速增强冰盖稳定性,适合北极冰盖融化严重的区域,” 奥拉夫指着技术图纸,“我们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试点已经成功,冰盖的融化速度降低了 40%,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但低温混凝土会破坏冰盖下的海洋生态,影响磷虾和北极熊的生存环境,” 伊万反驳道,“我们在新地岛的试点证明,耐寒植物不仅能固定冰盖,还能为北极鸟类提供栖息地,这才是可持续的修复方法。”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加拿大的学员艾米支持奥拉夫的方案,认为北极冰盖融化紧急,需要快速见效的技术;来自芬兰的学员埃利亚斯则倾向伊万的方案,觉得生态修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二次污染。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两个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极地冰盖修复不能只看短期效果,也不能忽视生态影响,需要找到‘应急加固’和‘长期修复’的平衡点。挪威的人工加固技术适合冰盖融化严重、濒临断裂的区域,能快速阻止冰盖崩塌;俄罗斯的生态修复技术适合冰盖边缘相对稳定的区域,能实现长期生态平衡,两种技术可以结合使用,形成‘分区修复’方案。”

他提出了一个 “动态分区修复” 的计划:将北极冰盖分为 “紧急加固区”“生态修复区” 和 “监测保护区”,在紧急加固区采用人工低温混凝土技术,快速稳定冰盖;在生态修复区种植耐寒植物,结合智能灌溉设备,促进植物生长;在监测保护区安装冰盖监测仪,实时跟踪冰盖变化,根据数据调整修复策略。“我们还可以建立‘极地生态补偿机制’,对人工加固区域的海洋生态进行修复,投放磷虾幼苗,保障北极熊的食物来源。”

奥拉夫和伊万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艾米这时补充道:“我们在加拿大北极地区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我们采用‘季节性加固’的方法,在冬季冰盖脆弱期用人工技术加固,夏季则开展生态修复,效果很好。这样既能应对紧急情况,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埃利亚斯也点点头:“在芬兰的拉普兰地区,我们把‘冰盖修复’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参与耐寒植物种植,既提高了修复效率,又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或许我们可以在北极的部分区域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人关注极地生态保护。”

在陈守义的调解下,“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先在北极的 3 个不同类型区域开展 “动态分区修复” 试点,收集两年的运行数据后,再制定全球极地冰盖修复计划。同时,项目组还会联合国际环保组织,设立 “极地生态修复专项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极地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类似的争议也出现在 “海洋塑料垃圾清理” 项目组中。来自荷兰的学员范德萨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员拉贾围绕清理技术的选择争论不休。范德萨主张采用 “大型海洋垃圾清理船”,通过机械臂收集海面塑料垃圾,清理效率高;拉贾则坚持使用 “社区手工清理 + 智能回收” 模式,认为这样能带动沿海居民就业,同时减少机械清理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大型清理船每天能清理 500 吨塑料垃圾,是手工清理的 100 倍,面对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高效的技术,” 范德萨拿出清理船的作业视频,“我们在北海的试点已经清理了 10 万吨塑料垃圾,效果非常明显。”

“但印度尼西亚的沿海海域岛屿众多,大型清理船根本无法进入狭窄的海湾和浅滩,而且机械臂会误捕海龟和鱼类,” 拉贾反驳道,“我们巴厘岛的沿海社区已经形成了‘手工清理 + 塑料回收加工’的产业链,居民们每天能清理 20 吨塑料垃圾,还能把回收的塑料制成手工艺品,增加收入,这才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陈守义这时拿出一份海洋塑料垃圾分布报告:“根据全球治理数据平台的统计,全球 80% 的海洋塑料垃圾集中在近海区域,其中 60% 分布在岛屿周边的浅滩和海湾,大型清理船无法覆盖这些区域,而社区手工清理则能深入这些地方。我们可以采用‘大型清理船 + 社区手工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