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急补水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牧民开展长期生态恢复工作 —— 向他们传授 “草原轮牧技术”,将牧场分为多个区域,轮流放牧,避免过度啃食牧草;指导他们建设 “生态厕所”,减少生活污水对草原的污染;培训他们使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牧场的土壤墒情和牛羊健康状况。
索菲亚在乌拉圭科洛尼亚省的牧民区,教牧民们使用土壤墒情监测仪:“这个设备能实时显示土壤的含水量和盐碱度,你们可以根据数据调整灌溉量,避免浪费水资源。在草原上,每一滴水都很宝贵。”
查鲁亚人部落的牧民佩德罗看着刚返青的牧草,眼里满是希望:“以前遇到干旱,我们只能等着政府救援,现在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不仅能解决缺水问题,还能学会保护草原的方法,再也不用害怕干旱了。”
救援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区域补水指挥中心对 “草原生态监测升级” 项目进行收尾期复盘 —— 迭戈的 “智能灌溉设备布设” 方案加入了高乔人的 “草原寻水” 传统,通过植被观察和监测数据结合,提高水井选址准确率;索菲亚的 “洼地蓄水池建设” 方案补充了查鲁亚人的 “芦苇管道” 经验,用天然材料减少水资源损耗;卡洛斯的 “盐碱度过滤” 方案则融入了瓜拉尼人的 “露水收集” 方法,利用自然条件补充水源。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潘帕斯草原干旱救援,还可以推广到非洲萨赫勒草原、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盆地等草原干旱高发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构建长效协同的生态保护体系。”
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草原上种下了 5000 棵耐旱的白杨树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三国协同,草原重生”。迭戈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这片草原恢复往日的翠绿。”
索菲亚和卡洛斯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农业部门完善跨区域草原补水机制,定期开展干旱应急演练,让救援技术和传统经验一直传承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成果转化争议调解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16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5 个项目组,围绕 “草原智能补水”“极地冰盖修复”“海洋塑料清理”“雨林碳汇交易”“沙漠蝗灾防控” 五个项目的成果转化问题展开争论,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技术专利归属、收益分配方式和推广区域划分产生了分歧。
在 “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的调解现场,来自挪威的学员奥拉夫和来自俄罗斯的学员伊万正争得面红耳赤。奥拉夫主张将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 的专利归挪威团队所有,因为核心技术源自挪威的冰川研究机构;伊万则认为 “冰盖生态修复技术” 的专利应归俄罗斯团队,且收益的 30% 要用于北极原住民的生态补偿。
“人工冰盖加固技术的低温混凝土配方是我们挪威团队研发的,经过了 5 年的实验验证,专利理应归我们所有,” 奥拉夫指着专利申请文件,“而且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试点中,我们投入了 200 万欧元的研发资金,理应获得相应的专利收益。”
“但冰盖生态修复技术的耐寒植物培育方法是我们俄罗斯团队的核心成果,没有这些植物,人工加固的冰盖也无法长期维持,” 伊万反驳道,“而且北极原住民在试点中提供了大量的传统经验,收益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于他们的生活改善,这是对他们贡献的尊重。”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加拿大的学员艾米支持奥拉夫的专利归属主张,但认为收益应按研发投入比例分配;来自芬兰的学员埃利亚斯则倾向伊万的生态补偿建议,觉得专利收益应兼顾技术贡献和人文关怀。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项目的研发投入报告和原住民贡献记录。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极地冰盖修复技术是跨国团队协作的成果,专利归属不能只看单一国家的贡献,收益分配也不能忽视原住民的传统经验价值。我们可以采用‘联合专利 + 分层收益’的模式,将‘人工冰盖加固技术’和‘冰盖生态修复技术’合并为‘极地冰盖综合修复技术’,专利归跨国项目组共同所有,收益分为技术研发层、实践推广层和原住民补偿层,按 4:4:2 的比例分配。”
他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技术研发层的收益按各国团队的研发投入比例分配,挪威团队因投入较多资金和核心技术,占研发层收益的 40%,俄罗斯团队占 30%,加拿大、芬兰等参与国团队共占 30%;实践推广层的收益按各国的推广面积和效果分配,在北极不同区域设立推广站点,由当地团队负责实施,收益归实施团队所有;原住民补偿层的收益由联合国北极原住民保护组织代管,用于改善因纽特人、萨米人的生活设施和生态保护培训。“我们还可以建立‘专利共享平台’,允许发展中国家的极地保护项目免费使用技术,只需支付少量的技术咨询费,用于专利维护和技术更新。”
奥拉夫和伊万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艾米这时补充道:“我们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推广中发现,当地团队更了解实际情况,让他们参与收益分配,能提高推广的积极性。而且免费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技术,能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真正实现全球极地保护的协同发展。”
埃利亚斯也点点头:“在芬兰的拉普兰地区,萨米人参与技术推广后,不仅提供了传统经验,还帮助我们解决了文化沟通问题。原住民补偿层的收益很有必要,这能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在陈守义的调解下,“极地冰盖修复技术” 项目组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在一周内完成联合专利申请,制定详细的收益分配细则,并在北极的 5 个区域设立推广站点,由当地团队和原住民共同负责实施。同时,项目组还会与联合国北极原住民保护组织签订协议,确保原住民补偿层的收益专款专用。
类似的争议也出现在 “海洋塑料垃圾清理” 项目组中。来自荷兰的学员范德萨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员拉贾围绕技术推广区域划分争论不休。范德萨主张欧洲、非洲的海洋区域由荷兰团队负责推广 “大型清理船技术”,因为这些区域的海面开阔,适合大型设备作业;拉贾则坚持亚洲、大洋洲的海洋区域由印度尼西亚团队负责推广 “社区手工清理 + 智能回收” 模式,认为这些区域的岛屿众多,更适合社区参与式清理。
“欧洲的北海和非洲的几内亚湾海面开阔,大型清理船每天能清理 500 吨塑料垃圾,效率是手工清理的 100 倍,理应由我们负责推广,” 范德萨拿出海洋区域地图,“而且我们在北海的试点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能快速复制到其他开阔海域。”
“但亚洲的南海和大洋洲的珊瑚海岛屿众多,大型清理船根本无法进入狭窄的海湾和浅滩,” 拉贾反驳道,“我们在巴厘岛的社区清理模式已经带动了 1000 名居民就业,还形成了塑料回收产业链,既能清理垃圾,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才是适合岛屿区域的推广模式。”
陈守义这时拿出一份全球海洋塑料垃圾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