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的青衣江湾,荷香与蝉鸣交织成盛夏的乐章。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江湾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望着远处悬挂的 “2024 国际生态研学论坛” 巨型横幅 —— 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12 个国家的生态专家、教育学者,正陆续走下大巴,胸前的 “国际生态协作伙伴” 徽章在晨光里熠熠生辉。他手里攥着的 “国际交流实施方案”,详细规划了论坛的核心议程:中外水域生态对比观测、全国研学标准发布、AI 技术国际输出洽谈,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生态研学正式迈入 “国际协作” 新阶段。
“陈叔!国际数据接口调试好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显示着 “全球生态数据协同平台” 的测试界面 —— 美国密西西比河生态站、法国塞纳河生态站、日本琵琶湖生态站的实时数据,正通过加密通道同步到江湾的数字化平台,水质、水温、鱼类数量等指标清晰地呈现在数据面板上。“您看,密西西比河的当前水温 28c,溶解氧 7.8g\/L,跟咱们江湾的水质数据能实时对比,误差控制在 0.2g\/L 以内,” 小满指着屏幕上的联动曲线,“昨天跟日本专家测试 AI 预测模型时,他们还惊叹咱们能提前 15 天预测鱼类洄游,非要现场观摩咱们的观测设备!”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 “中外联合观测” 模块 —— 里面已预设好江湾与密西西比河、琵琶湖的对比观测方案,明确了 “鱼类洄游路线”“水生植物覆盖率”“水质变化趋势” 三大核心观测指标,甚至标注了中外团队的分工:中方负责 AI 模型运行与数据汇总,外方负责现场采样与样本分析。“这个方案考虑得周全,” 他点头称赞,目光落在 “国际标准互认” 板块上,“昨天法国专家提到的欧盟生态教育标准,咱们的团队对比过了吗?有多少重合点?”
“已经对比完了!” 小满点开标准对比报告,“咱们的全国研学标准与欧盟标准的重合度达 82%,主要差异在‘水域类型适配’上 —— 欧盟以河流、海洋为主,咱们增加了高原湖泊、内陆水库的专项指标,法国专家说这些补充很有价值,愿意推动双方标准互认!”
两人走进会展中心大厅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在调试多语言同声传译设备,确保论坛期间中外交流顺畅;李师傅在整理 “中外观测工具包”,里面装着智能水质检测仪、AI 识别摄像头,附带英、法、日三语操作手册;王奶奶推着装满 “荷花茶” 的保温车,正给中外嘉宾分发饮品,车身上 “生态友好” 的英文标识,让外国友人频频点头微笑。
“守义、小满,美国密西西比河生态站的琼斯博士刚到,他想提前参观咱们的 AI 实验室,了解预测模型的算法逻辑,”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不远处的外国团队,“还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他们带来了自己的生态课程教材,想跟咱们的校园研学案例做对比,看看能不能联合开发国际课程!”
“我带琼斯博士去实验室,”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去对接墨尔本大学的团队,他们的课程里有‘海洋生态保护’模块,正好能补充咱们的体系,以后可以合作开展‘江河 - 海洋’跨水域研学!”
陈守义走到墨尔本大学的展位前,澳大利亚学者正展示他们的 “大堡礁珊瑚生态观测课程”—— 学生通过水下机器人采集珊瑚样本,结合卫星数据分析生态变化。“咱们的‘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跟这个很互补,” 陈守义指着展台上的教材,“江湾有丰富的淡水生态经验,你们有海洋生态优势,联合开发课程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水域的生态保护!”
澳大利亚学者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我们可以先开展试点,组织墨尔本的学生来江湾观测淡水生态,江湾的学生去澳大利亚研究珊瑚保护,形成‘跨国研学实践’模式!”
第一环节:2024 国际生态研学论坛(分三阶段开展)
阶段 1:开幕式与主旨演讲(上午 9:00-11:00)
上午 9:00,论坛开幕式正式开始。国家生态环境部周司长、教育部刘司长,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代表马丁先生共同致辞,高度肯定江湾在生态研学领域的实践成果。
马丁先生在致辞中说:“江湾用三年时间构建的‘技术赋能 - 协同治理 - 教育落地’体系,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教育融合提供了创新样本。特别是 AI 生态预测技术和跨省协作机制,不仅解决了本地的生态问题,更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负担、可复制的方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意将江湾模式纳入‘全球生态教育推广计划’!”
随后,中外专家代表作主旨演讲。美国密西西比河生态站的琼斯博士分享了 “河流生态保护的国际经验”,重点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的鱼类洄游监测技术;法国塞纳河生态站的杜邦教授则讲解了 “欧盟生态教育标准的实践应用”,展示了法国学校如何通过生态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陈守义代表江湾作 “中国生态研学的实践与思考” 演讲,通过视频和数据图表,详细介绍了江湾从 “社区观测队” 到 “全国示范基地” 的发展历程,重点展示了数字化平台的 AI 预测功能、跨省协作机制的运行成效,以及校园研学如何带动 10 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江湾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少数专家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 陈守义说,“我们希望通过国际交流,与各国分享经验、互补优势,共同守护地球的生态家园。”
演讲结束后,中外嘉宾热烈鼓掌。日本琵琶湖生态站的山本教授说:“江湾的 AI 预测技术比我们的人工观测效率高 3 倍,回去后我们要引进江湾的数字化平台,改善琵琶湖的生态监测工作!”
阶段 2: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发布仪式(上午 11:00-12:00)
上午 11:00,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发布仪式正式举行。周司长、刘司长,以及来自全国 20 个省份的生态站代表、80 所学校的校长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刘司长现场宣读《全国生态研学标准》的核心内容:标准分为 “观测技术规范”“课程开发指南”“协同治理流程”“国际交流指引” 四个部分,明确了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的观测指标,制定了 “小学 - 初中 - 高中” 三级课程体系,规范了跨省、跨国协作的流程,同时为国际交流预留了标准互认接口。
“这份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生态研学领域的空白,” 刘司长说,“标准既吸收了江湾的实践经验,也借鉴了欧盟、美国的先进理念,兼顾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 核心指标全国统一,地方可根据水域特点调整细节,确保标准能落地、真管用。”
发布仪式后,江湾向全国 20 个省份的研学分中心赠送《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实施手册,手册包含标准全文、解读视频、实操案例,方便各地快速推进标准落地。云南省滇池生态站的李站长接过手册,激动地说:“有了统一标准,我们的高原湖泊研学再也不用‘摸着石头过河’,可以直接参考江湾的经验,少走很多弯路!”
阶段 3:中外合作签约与成果展示(下午 14:00-16:00)
下午 14:00,中外合作签约仪式在会展中心大厅举行。江湾与美国密西西比河生态站、法国塞纳河生态站、日本琵琶湖生态站、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10 个国际机构签订 “生态研学合作协议”,约定开展以下合作:
中外联合观测:每年夏季开展 “江湾 - 密西西比河”“江湾 - 琵琶湖” 鱼类洄游对比观测,共享数据、共同分析;
技术交流与输出:江湾为合作机构提供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帮助其建立本地化的生态监测系统;
国际课程开发:与墨尔本大学联合开发 “淡水 - 海洋生态跨域课程”,供中外学校使用;
标准互认洽谈:与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的生态机构合作,推动中国生态研学标准与欧盟标准互认。
签约结束后,中外嘉宾参观 “江湾生态研学成果展”。展区分为 “技术创新区”“协同治理区”“教育成果区” 三个部分:
技术创新区:展示 AI 生态预测模型的算法原理、智能观测设备的工作流程,嘉宾可亲手操作数字化平台,体验数据互联和预警功能;
协同治理区:用沙盘模型展示全国 20 个省份的研学分中心分布,播放跨省协作治理污染的案例视频,直观呈现协同机制的运行成效;
教育成果区:陈列来自全国 80 所学校的学生研学作品,包括观测日记、生态模型、文创产品,其中江湾学生制作的 “鱼类洄游路线图”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为 “全球生态教育优秀案例”。
日本山本教授在体验 AI 预测功能后,当场决定订购 10 套智能观测设备:“有了这些设备和平台,琵琶湖的鱼类洄游监测效率能提升 50%,我们还要派技术人员来江湾培训,全面学习江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