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槐花的甜香漫过整个观测区。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江湾生态广场的授牌台旁,望着远处缓缓展开的 “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巨型横幅 —— 横幅下方,来自全国 15 个省份的生态站代表、80 所学校的师生代表正有序入场,胸前的 “生态研学共建者” 徽章在晨光里泛着金属光泽。他手里攥着的 “全国示范基地建设规划”,详细标注着未来三年的目标:建立 10 个跨省研学分中心、培训 2000 名研学骨干、形成可国际推广的生态保护模式,每一项都承载着江湾从 “地方实践” 到 “全国标杆” 的跨越。
“陈叔!AI 模型预警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屏幕上的 “极端天气应急模块” 正闪烁着黄色预警:“根据卫星云图和历史数据,未来 48 小时江湾及周边水域可能出现强降雨,AI 预测会导致洄游通道水位上涨 1.2 米,部分观测点有被淹没风险,咱们得赶紧启动应急预案!”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预警详情 ——AI 不仅预测了水位变化,还自动生成了 “应急措施清单”:加固 3 个浅滩观测点的围栏、转移 5 台水下监测设备、通知跨省联合观测组暂停野外作业,甚至标注了每项措施的责任人与完成时限。“这个功能来得太及时了,” 他立刻召集应急小组,“老张带技术组去加固观测点,赵叔负责转移设备,小满你跟各省代表同步预警信息,确保所有人都知道应急方案。”
半小时后,应急行动全面展开。老张带着技术人员在浅滩观测点钉下加固桩,防汛沙袋在观测区周围堆成半米高的防护墙;赵叔团队小心翼翼地将水下摄像头、水质传感器从河道中取出,用防水布包裹后转移到临时存储点;小满则通过数字化平台的 “跨省应急通道”,向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的协作站点推送预警信息,附带 AI 生成的应急措施参考,不到 10 分钟就收到了所有站点的确认回复。
“太湖站已经启动水位监测,每小时向平台上传数据;巢湖站加固了洄游通道的防护网,避免鱼类因水流湍急被困,” 小满刷新着平台的应急响应界面,“AI 还在实时更新降雨路径,预计明天中午雨势会减弱,咱们的观测计划可以调整到后天清晨,正好不影响下午的授牌仪式。”
陈守义走到生态广场的展示区,这里陈列着江湾三年来的核心成果:从最初的手工观测记录本,到如今能实时互联的数字化平台;从单一的社区观测队,到覆盖全国 15 省的研学联盟;从简单的水质检测,到 AI 驱动的生态预测,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江湾生态研学的成长轨迹。“这些不仅是江湾的成果,更是全国生态人共同的财富,” 他对正在整理展品的王师傅说,“一会儿授牌仪式后,要组织各省代表参观这些展品,让他们直观感受研学体系的建设过程。”
王师傅点头应下,从展柜里拿出一本崭新的《全国生态研学标准(草案)》—— 这是江湾联合 10 个省份共同起草的,包含 “观测技术规范”“课程开发指南”“协同治理流程” 三个核心部分,初稿已通过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初步审核。“昨天跟教育部的专家沟通,他们建议在标准里增加‘国际交流’章节,为以后的海外推广做准备,” 王师傅把标准草案递给陈守义,“咱们下午的跨省联席会议,可以专门讨论这个内容。”
第一环节: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分三阶段开展)
阶段 1:成果展示与参观(上午 9:00-10:30)
授牌仪式开始前,各省代表、师生代表分为 5 组,参观江湾的核心研学场景:
数字化平台体验区:技术人员演示 AI 生态预测、跨省数据互联功能,代表们亲手操作 “应急预警” 模块,模拟处理强降雨、水质异常等突发情况。来自云南省的滇池生态站代表李站长,在平台上查看了滇池与江湾的水质对比数据,兴奋地说:“以前咱们只能靠人工分析数据,现在平台能自动生成对比报告,还能共享治理经验,以后滇池的蓝藻治理有盼头了!”
生态观测实践区:师生代表在老钓友的指导下,使用升级后的智能观测设备 ——AI 识别摄像头能实时标注鱼类种类,自动计数后同步到平台;水质检测仪则会将数据与国家标准比对,当场生成 “水质健康报告”。北京市某小学的学生小妍,用设备检测了江湾的水质后,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ph 值 7.2,溶解氧 8.5g\/L,达到国家 2 类水质标准,比咱们校园池塘的水质还好!”
研学成果转化区:展示由校园案例衍生的文创产品、线上课程 —— 印有鱼类洄游路线的拼图、生态饵料制作教程视频、跨市研学日志汇编,吸引了众多代表驻足。青海省的青海湖生态站代表,当场订购了 100 套 “生态观测工具包”,准备用于当地的校园研学活动。
参观过程中,AI 平台实时推送着 “参观指南”,根据代表的省份和需求,推荐重点参观内容。比如向沿海省份代表推荐 “河口生态观测” 展区,向山区省份代表推荐 “水库水质治理” 案例,个性化的服务让参观效率大幅提升。
阶段 2:授牌仪式与经验分享(上午 10:30-12:00)
上午 10:30,授牌仪式正式开始。国家生态环境部的周司长、教育部的刘司长共同为江湾颁发 “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牌匾,金色的牌匾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周司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江湾模式:“江湾用三年时间,从一个社区的生态观测,发展成覆盖全国 15 省的研学体系,形成了‘技术赋能、协同治理、教育落地’的完整模式。这份成果不仅守护了青衣江的生态,更为全国生态保护与教育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值得所有地区学习借鉴!”
刘司长则宣布,将江湾的 “AI 生态研学课程” 纳入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库,要求各省教育部门组织学校学习借鉴。“生态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 刘司长说,“江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孩子亲手记录一条鱼的洄游、检测一次水的质量,生态保护的种子就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随后,陈守义代表江湾分享研学体系建设经验,从 “社区观测队组建”“数字化平台开发”“跨省协作机制建立” 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江湾的实践路径。他特别提到:“江湾的成功,离不开全国各省的支持 —— 太湖站分享了蓝藻治理技术,巢湖站提供了鸟类观测数据,洪湖站参与了 AI 模型训练,正是这种‘开放共享、协同共建’的理念,才让研学体系不断完善。”
来自江苏省的太湖生态站王站长、安徽省的巢湖生态站张站长也先后发言,分享与江湾的协作成果,一致表示江湾模式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阶段 3:合作签约与分中心授牌(中午 12:00-13:30)
授牌仪式后,江湾与全国 10 个省份的生态站签订 “跨省研学分中心建设协议”,计划在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省份建立 10 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配备标准化的观测设备、数字化平台终端和研学课程资源,由江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云南分中心将重点开展高原湖泊的生态研学,” 云南省滇池生态站李站长接过分中心牌匾,“我们会借鉴江湾的 AI 预测技术,预测滇池的鱼类洄游和蓝藻爆发,让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更精准。”
同时,江湾还与 80 所学校签订 “校园研学共建协议”,约定每年组织 2 次跨省研学活动、联合开发 1 门特色课程、共享 1 套观测数据,推动生态教育在全国校园落地。北京市某小学校长说:“我们计划把江湾的‘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园池塘里开展实践,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签约结束后,所有代表共同品尝了江湾特色的 “生态研学宴”—— 食材全部来自江湾周边的生态农场,餐具则是学生们用环保材料制作的,体现了 “生态环保” 的理念。席间,各省代表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加强与江湾的协作,共同推动全国生态研学事业发展。
第二环节:AI 生态预测功能实战应用与极端天气应急演练(分三组推进)
组 1:强降雨应急处置组(老张 + 20 名技术骨干)
老张带着技术骨干按照 AI 预警方案,完成应急措施落地后,重点监测降雨期间的生态变化。他们在江湾的 5 个关键点位安装了水位传感器,每 15 分钟向平台上传一次数据;同时用无人机巡查观测区,实时反馈防护墙、设备转移的情况。
“目前水位已上涨 0.8 米,距离预警阈值还有 0.4 米,防护墙没有渗漏,设备全部转移到位,” 老张在平台上更新应急进展,“AI 预测的水位变化与实际数据误差只有 0.1 米,说明模型的准确性很高,以后遇到类似天气,咱们能更精准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