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46章 江湾新春的全省生态研学体系迭代与跨区域辐射

第46章 江湾新春的全省生态研学体系迭代与跨区域辐射(1 / 2)

正月初十的青衣江湾,融雪顺着柳树枝条滴落,在地面汇成细碎的水洼。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江湾数据中心的顶楼,望着远处缓缓流淌的江水 —— 水面上,几艘载着观测设备的小船正缓缓驶向核心监测区,船头的 “全国生态研学示范基地” 横幅在晨光里格外醒目。他手里攥着的 “数字化平台 2.0 升级方案”,边角已被反复翻阅得有些卷曲,方案中 “AI 生态预测”“跨省数据互联” 等关键词,标注着江湾生态研学即将迈出的新步伐。

“陈叔!AI 预测模型的测试数据出来了!”

楼梯口传来小满急促的脚步声,少年手里拿着的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一组组复杂的数据曲线。“您看,基于过去三年的洄游数据,AI 能提前 15 天预测开江鱼的洄游时间和路线,误差不超过 2 天,” 小满指着曲线中红色的预测区间,“昨天咱们把 A 市、G 市的历史数据也导入模型,预测准确率还能保持在 92% 以上,以后十市的观测计划都能提前制定,不用再等冰融了才临时准备!”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查看模型对不同水域的预测细节 —— 江湾的开江鱼洄游峰值预计在正月十五前后,A 市湖泊因水温略低会推迟 3 天,G 市水库则因水深较深,洄游持续时间会比往年延长 5 天。“这个功能能解决大问题,” 他点头称赞,目光落在 “跨省数据接口” 模块上,“昨天跟江苏省的太湖生态站视频时,他们还问能不能接入咱们的平台,共享预测模型?”

“接口已经调试好了!” 小满点开平台的 “跨省互联” 板块,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太湖、鄱阳湖等跨省水域的名称,“咱们按照国家生态数据标准,重构了数据格式,现在不仅能接收他们的水质、鱼类数据,还能把 AI 预测结果同步过去。昨天太湖站已经上传了第一组冬季水质数据,d 值 4.2g\/L,溶解氧 8.1g\/L,跟咱们的平台适配完全没问题。”

两人走进数据中心大厅时,里面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正在调试新安装的服务器,机箱上闪烁的指示灯映着墙上的 “全国生态研学协作网络图”;李师傅在整理 “跨省观测培训手册”,手册里用中英双语标注着设备操作步骤;王奶奶推着装满姜枣奶茶的保温车,正给忙碌的工作人员分发杯子,车身上 “生态协作补给站” 的贴纸,让寒冷的室内多了几分暖意。

“守义、小满,安徽省的巢湖生态站刚发来消息,说他们想派 10 名技术人员来学习 AI 模型的使用,咱们得赶紧安排培训日程,”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指着屏幕上的跨省数据流向图,“还有湖北省的洪湖站,希望咱们帮他们搭建鱼类洄游监测模块,需要咱们派 2 名骨干过去指导。”

“培训我来安排,分线上和线下两批,线上先教基础操作,线下再做实操演练,” 小满一边在平台上登记跨省需求,一边回应,“洪湖站的指导任务,让小林和小周去,他们去年在 G 市水库的模块搭建经验丰富,正好能用上。”

陈守义走到 “全国研学示范基地” 申报材料区,拿起一份打印好的申报书 —— 里面详细记录了江湾三年来的生态成果:水质达标率从 80% 提升至 95%,鱼类种群数量增长 32%,研学覆盖人数超过 20 万人次,带动全省十市建立生态观测点 56 个。“申报材料还要补充跨省协作的案例,” 他对正在整理材料的王师傅说,“把跟太湖站共享预测模型、帮巢湖站培训人员的内容加上,这样更有说服力。”

王师傅点头应下,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照片 —— 有小满和太湖生态站工作人员视频调试接口的画面,有李师傅给巢湖技术人员讲解设备操作的场景,还有孩子们在成果展示中心体验 AI 预测功能的笑脸。“这些照片都能用上,” 她把照片插进申报书的对应位置,“昨天省生态厅的刘厅长还说,要是咱们能评上全国示范基地,今年会再拨 50 万元用于平台升级,支持咱们跟更多跨省水域合作。”

第一环节:数字化平台 2.0 版本升级与测试(分四组推进)

组 1:AI 生态预测模块开发组(小满 + 12 名技术骨干)

小满带着技术骨干在数据中心的核心机房,重点完善 AI 预测模型的功能细节。他们将全省十市过去五年的生态数据(水温、水质、鱼类数量、气象数据)全部导入模型,优化算法对 “极端天气影响” 的判断逻辑 —— 比如遇到倒春寒,模型会自动根据降温幅度调整洄游预测时间,降温每超过 5c,预测时间推迟 1 天。

“之前模型对‘降水影响’的判断不够精准,” 技术骨干小李指着屏幕上的测试数据,“去年江湾春季降水比往年多 30%,模型预测的洄游路线偏差了 100 米,现在我们加入了‘降水量 - 水流速度’关联公式,偏差能缩小到 30 米以内。”

小满点头,让团队增加 “多参数联动预测” 功能 —— 当水温、溶解氧、降水三个参数同时发生变化时,模型会综合计算影响权重,而不是单一依赖某一个参数。经过 72 小时的连续测试,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洄游时间预测准确率 92%,路线预测偏差≤30 米,极端天气调整响应时间≤10 分钟。

“还要开发‘预测报告自动生成’功能,” 小满在键盘上敲击着指令,“十市的工作人员不用懂复杂的算法,点击‘生成报告’就能拿到包含预测结果、应对建议的文档,比如 A 市湖泊的报告里,会明确写‘建议提前 5 天布置观测点,重点监测浅滩区域’。”

组 2:跨省数据互联模块开发组(老张 + 10 名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负责平台的跨省数据接口开发,解决不同省份数据格式不兼容、传输延迟等问题。他们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标准》,重构了平台的数据传输协议,支持与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的生态站实现 “实时数据互传、历史数据共享、预警信息互通”。

“太湖生态站的数据采样频率是每小时 1 次,而咱们平台默认是每 30 分钟 1 次,” 技术人员小王调试着接口参数,“现在我们开发了‘数据频率自适应’功能,平台会自动匹配对方的采样频率,避免数据冗余或缺失。”

针对跨省传输可能出现的网络波动,老张团队还开发了 “断点续传” 和 “数据加密” 功能 —— 传输中断后,系统会从断点处继续传输,不会重复上传;所有数据都采用国家加密标准,确保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经过测试,平台与太湖、巢湖、洪湖等跨省生态站的对接成功率达 100%,数据传输延迟≤5 秒,完全满足跨省协作需求。“昨天太湖站用咱们的平台查看了 AI 预测结果,还说要把他们的蓝藻监测数据共享给咱们,” 老张笑着说,“以后跨省的生态问题,咱们也能联合解决了。”

组 3:观测设备智能化升级组(赵叔 + 8 名技术骨干)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对全省十市的观测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在原有设备上加装 “AI 识别模块” 和 “自动校准功能”—— 设备能自动识别鱼类种类和数量,准确率达 90% 以上,减少人工计数误差;每 24 小时会自动校准水质检测参数,避免设备老化导致的数据偏差。

“以前老钓友们总说,晚上观测看不清鱼的种类,现在加装了红外识别模块,就算在漆黑的水下,也能准确识别鲫鱼、鲤鱼,” 赵叔拿着升级后的水下摄像头,向测试人员演示,“而且设备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观测数据实时同步到平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每天跑一趟观测点抄数据。”

针对山区 G 市水库网络信号弱的问题,赵叔团队还在设备上增加了 “北斗定位 + 卫星传输” 功能,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区域,也能通过卫星将数据上传到平台。“升级后的设备,操作更简单,数据更准确,”G 市的技术人员测试后满意地说,“以后咱们的观测效率能提高 40% 以上。”

组 4:用户体验优化组(李师傅 + 6 名讲师)

李师傅带着讲师团队对平台的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开发 “社区版”“学校版”“跨省协作版” 三个专属界面:

社区版:简化操作流程,重点保留 “数据上传”“预警查看”“饵料配方推荐” 等常用功能,字体和按钮放大 30%,方便老年钓友使用;

学校版:增加 “研学任务发布”“学生成果展示”“课程资源下载” 模块,老师能在线布置观测任务,查看学生的记录报告;

跨省协作版:突出 “跨省数据共享”“联合任务认领”“协作案例库” 功能,方便跨省生态站开展联合观测和治理。

“咱们还制作了‘一分钟上手’短视频教程,每个功能都配了语音讲解,” 李师傅打开平台的 “帮助中心”,里面陈列着 30 多段短视频,“不管是社区的老钓友,还是学校的新老师,看了教程都能快速学会操作。”

优化完成后,李师傅团队邀请十市的 100 名用户进行体验测试,用户满意度达 96%,其中 “操作便捷性” 和 “功能实用性” 的评分最高。

第二环节:跨省生态协作机制建立与实践(分三组推进)

组 1:跨省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陈守义 + 15 名跨省代表)

陈守义带着来自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四省的 15 名生态站代表,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召开首次跨省生态协作联席会议。会议确定了 “季度例会 + 紧急会商” 的协作机制:

季度例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召开,各省代表汇报本季度的生态情况、观测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