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期间,技术组还发现洄游通道的水流速度加快,部分小鱼有被冲走的风险。老张立刻根据 AI 推荐的 “鱼类保护方案”,在通道中设置临时导流网,引导鱼类向浅滩安全区域移动。“导流网安装后,监测到有 30 多条鲫鱼成功进入浅滩,” 老张说,“要是没有 AI 的实时分析和方案推荐,咱们可能想不到这个办法,会造成鱼类损失。”
组 2:跨省应急协同组(小满 + 15 名跨省代表)
小满带着跨省代表,通过数字化平台的 “应急协同模块”,开展跨省应急联动。他们组织江苏、安徽、湖北的协作站点,同步监测降雨对本地水域的影响,每小时共享一次数据;同时建立 “应急会商群”,各省代表实时交流应对经验,比如太湖站分享了 “蓝藻打捞应急方案”,巢湖站介绍了 “鸟类栖息地保护措施”,形成了跨省互助的良好氛围。
“安徽省的巢湖水位已上涨 0.6 米,他们按照咱们的应急方案,加固了观测点围栏,没有出现设备损坏,” 小满查看平台数据后说,“AI 还把各省的应急措施整理成‘最佳实践案例’,以后其他地区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直接参考使用。”
应急演练结束后,小满团队对 AI 预警效果进行评估 —— 预警准确率 93%,应急措施有效性 95%,跨省协同响应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这次实战检验了 AI 模型的可靠性,也完善了跨省应急机制,” 小满说,“以后咱们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让 AI 模型和协同机制越来越成熟。”
组 3:降雨后生态恢复组(赵叔 + 15 名生态监测员)
降雨结束后,赵叔带着生态监测员开展生态恢复工作。他们首先检测水质变化 —— 江湾的 ph 值从 7.2 降至 7.0,溶解氧从 8.5g\/L 降至 7.8g\/L,均在正常范围,没有出现污染;随后检查鱼类活动情况,通过水下摄像头观测到,洄游的鲫鱼、鲤鱼已回到通道,数量与降雨前基本持平,没有出现大规模死亡。
“按照 AI 生成的‘生态恢复方案’,咱们要在观测区补种一些水草,提高溶解氧;同时投放少量生态饵料,补充鱼类的食物,” 赵叔指挥监测员开展工作,“这些措施能帮助生态系统快速恢复,避免降雨对后续的联合观测造成影响。”
监测员们还采集了水样、土样,送往实验室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态标准。“AI 预测的生态恢复周期是 3 天,咱们会持续监测,验证预测的准确性,” 赵叔说,“要是实际恢复时间与预测一致,以后就能用 AI 来制定更精准的生态恢复计划。”
第三环节:全国生态研学协同体系深化(分三组推进)
组 1: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制定组(陈守义 + 30 名跨省专家)
陈守义带着来自全国 15 个省份的 30 名生态、教育专家,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召开 “全国生态研学标准研讨会”,重点完善《全国生态研学标准(草案)》。研讨会分为三个议题:
观测技术规范:专家们一致同意将 AI 识别、自动校准等新技术纳入规范,明确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的观测指标和方法,比如河流重点监测水流速度、鱼类洄游,湖泊重点监测蓝藻浓度、水生植物覆盖率;
课程开发指南: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三级课程体系 —— 小学阶段以 “认识生态” 为主,开展简单的观测实践;初中阶段以 “探究生态” 为主,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高中阶段以 “保护生态” 为主,参与跨区域协作和治理;
国际交流章节:新增 “国际研学交流” 章节,规划与国外生态机构的合作方向,比如开展 “中外水域生态对比观测”“国际生态保护论坛”,为江湾模式的国际推广奠定基础。
“标准的制定要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 陈守义在总结时说,“统一性体现在核心指标、课程框架上,灵活性体现在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细节,比如高原地区可以增加‘高原生态观测’内容,沿海地区可以加入‘海洋生态保护’模块。”
研讨会结束后,专家们签署了《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审议稿)》,计划提交国家生态环境部和教育部审核,争取年内正式发布。“这个标准的出台,将填补全国生态研学领域的空白,为各地的实践提供明确指引,” 教育部的刘司长说,“江湾作为牵头单位,为标准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肯定。”
组 2:跨省研学联盟扩容组(小林 + 25 名新加入省份代表)
小林带着来自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 5 个新加入省份的 25 名代表,开展 “跨省研学联盟扩容工作”。他们向新代表介绍联盟的组织架构、协作机制、资源共享方式,帮助新代表在数字化平台上完成注册、绑定协作账号;同时根据新省份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协作方案,比如山西重点开展 “河流生态治理研学”,青海重点推进 “高原湖泊观测”,新疆重点探索 “内陆河生态保护”。
“咱们联盟目前已有 20 个省份加入,覆盖了全国主要的水域类型,” 小林说,“下一步要建立‘联盟理事会’,由各省轮流担任理事长单位,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大会,总结协作成果,规划年度工作,让联盟的运行更规范、更高效。”
新加入的青海省代表说:“江湾的跨省研学联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协作平台,以后我们可以共享江湾的 AI 技术、课程资源,也能把青海的高原生态经验分享给其他省份,实现互利共赢。”
扩容工作结束后,小林团队更新了 “全国生态研学协作网络图”,新增的 5 个省份节点与原有节点相连,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协作网络。“这个网络不仅是数据互联的平台,更是经验共享、人才共育的纽带,” 小林说,“以后不管哪个省份遇到生态问题,都能在联盟里找到解决方案,得到技术支持。”
组 3:国际交流预备组(小周 + 10 名外语、生态专业骨干)
小周带着外语、生态专业骨干,开展国际交流预备工作。他们首先整理江湾的研学成果,翻译成英、法、日三种语言,制作成 “江湾生态研学国际推广手册”,内容包括生态成果、体系建设、协作机制、技术优势,附有多幅图片和数据图表,方便国外机构了解;同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联系,介绍江湾的实践经验,探讨合作可能。
“昨天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视频沟通,他们对江湾的 AI 生态预测技术很感兴趣,希望咱们能分享技术细节,” 小周说,“咱们计划在今年下半年举办‘国际生态研学论坛’,邀请国外生态机构、学校的代表来江湾实地考察,开展交流合作。”
预备组还制定了 “国际研学交流计划”,包含三个方向:
学生交流:组织江湾的学生与国外学生开展 “中外水域生态对比观测”,比如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生态站合作,观测鱼类洄游差异;
技术交流:向国外推广江湾的数字化平台、AI 预测模型,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
标准互认:推动江湾模式与国际生态研学标准对接,争取形成可国际推广的生态保护与教育模式。
“国际交流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同时把江湾的好做法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