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江湾钓事 > 第32章 江湾暮春的鱼类洄游研究与跨社区生态协作

第32章 江湾暮春的鱼类洄游研究与跨社区生态协作(1 / 2)

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 岸边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槐花的甜香混着江水的湿润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脚下的石板路沾着晨露,踩上去泛起细碎的水光。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绘制的 “江湾鱼类洄游观测地图”,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虚线标注着预设观测点,旁边还夹着一本《洄游观测手册》,扉页写着:“读懂鱼的迁徙,才能守护江湾的生机”。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社区洄游观测任务卡”,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洄游观测套装”—— 包含防水记录本、水下摄像头、荧光标记笔,还有一个巴掌大的 “鱼类图鉴速查手册”,封面贴着透明防水膜。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提前调试观测设备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任务卡!今天咱们联合东、西、南三个社区,分四个观测组,用‘定点计数 + 水下录像’的方式记录洄游鱼群,还要研发‘无残留生态饵料’,最后建江湾生态数据档案,以后每年都能对比数据!”

陈守义接过任务卡,指尖拂过内页的观测表格,心里泛起暖意。表格详细划分了 “观测时间”“鱼群种类”“数量估算”“游动方向” 等栏目,还预留了 “异常情况记录” 栏,方便记录突发生态现象;背面印着 “安全观测守则”,特别标注 “保持 10 米观测距离,禁止投掷物品惊扰鱼群”。“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任务卡放进钓包,“今天的观测主场地在江湾的浅滩洄游通道,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槐花糯米糕’,说是暮春吃着养人,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生态饵料研发评分表’,从‘降解速度’‘诱鱼专一性’‘水质影响’三个维度打分,赢的配方不仅能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还能作为跨社区通用生态饵料!一会儿观测开始后,您带东社区组做定点计数,我跟西社区组操作水下摄像头,咱们同步收集数据,傍晚汇总分析!”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满是生机。浅滩处的江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间有银色的鱼群游动 —— 那是开江后从深水区洄游到浅滩产卵的鲫鱼和鲤鱼,也是今天的观测重点;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芦花落在水面上,像给鱼群铺了一层白色的指引;远处的水鸟低空掠过,翅膀扫过水面,惊起的鱼群四散游动,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浅滩洄游通道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核心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四个观测点,每个点旁都架着三脚架,上面固定着水下摄像头,旁边摆着折叠凳和防水记录本,立着的牌子上写着 “鱼类洄游核心观测点,静音操作,守护鱼道”;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研发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实验杯、电子秤、水质检测试纸,还有从江湾采集的槐花瓣、芦苇芽、野麦籽,旁边贴着 “本土食材安全清单”,标注着每种食材的采集时间(清晨五点至六点,避免正午高温导致变质);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数据汇总区”,摆着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准备傍晚实时分析观测数据;甚至连市水产研究所的刘研究员,也带着两位助手早早到场,手里拿着专业的鱼类计数器和水质分析仪,正跟几位社区钓友讨论如何精准记录洄游数据,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摄像头,迎上来接过任务卡,“就等你们的观测手册和评分表了,昨天南社区的李姐还问怎么区分鲫鱼和鲤鱼的洄游方向,一会儿咱们先开培训会,再分组观测,保证每个队员都懂操作、会记录!”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槐花蜂蜜水”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饵料降解测试’我来带,教大家怎么用试纸检测水质变化;刘研究员带‘鱼类种类识别’培训,你负责协调各组设备,咱们分工明确,数据才准确。”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生态饵料研发评分表”,分给四个社区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西社区组的水下录像,记得每小时导出一次数据;李姐(南社区),您牵头饵料研发的配比讨论,重点测试野麦籽和槐花瓣的混合比例;刘研究员,这是往年的洄游数据,一会儿您对比着看,看看今年有没有变化!”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刘研究员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民间观测经验和科学方法结合得这么好,真是难得!江湾的鱼类洄游数据对全市水生态研究都有意义,以后咱们研究所要跟你们长期合作,把这里打造成民间生态观测示范基地!”

上午七点半,四个社区的四十名观测队员(每个社区十名)、二十名饵料研发员和刘研究员团队陆续赶来。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 “江湾生态观测员” 徽章,有的拿着记录本,有的调试摄像头,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研发员们则围着饵料区,讨论着食材配比,偶尔拿起食材闻一闻,判断新鲜度;家长们站在警戒线外,拿着手机拍照,却刻意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浅滩的鱼群,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队员发了任务卡和观测套装,给每位研发员发了评分表和实验杯;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记录洄游鱼群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分析它们的迁徙规律;还要研发能快速降解、不污染水的生态饵料,知道怎么钓鱼才不影响鱼的洄游;最后把所有数据整理成档案,为江湾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上午八点整,观测与研发培训正式开始,两个板块同步推进。

第一板块:鱼类洄游观测培训(刘研究员 + 核心团队)

刘研究员拿着鱼类标本,站在数据汇总区的投影幕前:“大家看,鲫鱼的体型偏扁,鳞片是银灰色,洄游时喜欢成群,速度较慢;鲤鱼的体型偏圆,鳞片偏金黄色,洄游时多单独或小群,速度较快。咱们观测时要注意 —— 浅滩东侧是产卵区,鱼群多往东侧游;西侧是觅食区,鱼群吃饱后会往西侧游,记录时要标注清楚方向。”

投影幕上播放着往年的洄游视频,银色的鱼群在水里有序游动,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咱们用的水下摄像头能拍摄水下 3 米范围,” 刘研究员指着摄像头,“每小时拍 10 分钟,同时人工计数,两种数据对比,误差能控制在 5% 以内。遇到鱼群密集时,别慌,先记种类,再估算数量,宁少勿多,保证数据准确。”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刘研究员,遇到受伤的鱼怎么办?”“要是突然下雨,摄像头会不会坏?” 刘研究员都耐心解答,还现场演示了摄像头的防水操作,让队员们亲手调试设备,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

第二板块:生态饵料研发培训(李师傅 + 研发团队)

李师傅在饵料区搭建了简易实验台,每个实验杯里装着 500 毫升江湾水,旁边摆着水质试纸:“咱们研发的饵料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 24 小时内降解,不会在水里留残渣;二是只吸引目标鱼(鲫鱼、鲤鱼),不吸引杂鱼;三是不会改变水质 ph 值,保证在 7.0-7.5 之间。一会儿大家分组做实验,每小时测一次水质,记录饵料的变化。”

研发员们分成四组,每组由一位社区代表带队。东社区的老周组率先动手,老周拿着电子秤,精确称取 20 克野麦籽、10 克槐花瓣,磨成粉后加温水揉成团:“往年我用野麦籽钓鲫鱼,今天加槐花瓣,试试能不能提高诱鱼性,还不吸引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