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社区的阿强组则尝试用芦苇芽和天然酵母:“芦苇芽切碎了发酵,有自然的香味,应该能吸引鲤鱼,而且容易降解,不会污染水。”
南社区的李姐组创新加入了少量蜂蜜:“蜂蜜能增加甜味,吸引鲫鱼,但不能多,多了会吸引蚂蚁,还可能让水质变甜,影响其他生物。”
北社区的赵叔组则做对比实验,一组加化学香精,一组不加,看看生态饵料和普通饵料的水质影响差异。“咱们得证明生态饵料的优势,” 赵叔说,“以后才能让更多钓友用生态饵料,保护江湾的水。”
上午九点,培训结束,鱼类洄游观测和生态饵料研发正式开始。
一、鱼类洄游观测(分四组开展)
组 1:东社区组(陈守义 + 10 名队员)—— 定点计数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洄游通道的入口。队员们分成两班,一班人工计数,一班操作摄像头。“大家看,东边来了一群鱼,体型扁,银灰色,是鲫鱼!” 陈守义指着水面,“估算一下,大概 20 条,往东侧产卵区游,记下来:时间 9:05,种类鲫鱼,数量 20,方向东。”
队员们赶紧在记录本上填写,同时启动摄像头,拍下鱼群游动的画面。十岁的小宇负责计数,他睁大眼睛,生怕数错:“陈爷爷,刚才又过去 5 条鲤鱼,往西侧游,是不是去觅食?”
“对,” 陈守义点头,“鲤鱼产卵后会先觅食,补充体力,咱们记清楚,这是它们的洄游规律。”
整个上午,一号观测点共记录到鲫鱼 120 条、鲤鱼 80 条,其中 80% 的鲫鱼往东侧游,70% 的鲤鱼往西侧游,与刘研究员的预判基本一致。队员们还发现,每小时有两个鱼群高峰 ——9:00-10:00,11:00-12:00,这与水温变化有关(上午水温 15-18c,适合鱼群活动)。
组 2:西社区组(老张 + 10 名队员)—— 水下录像
老张带着队员在二号观测点操作摄像头,这里靠近洄游通道的中间,能拍摄到鱼群的完整游动路线。“大家注意,摄像头要对准水面下 1 米处,这里是鱼群主要游动层,” 老张调试着摄像头角度,“拍的时候别晃动,画面稳了再开始,不然看不清鱼的种类。”
队员们轮流操作摄像头,每小时导出视频,同步人工计数。十二岁的小雅负责剪辑视频,她把鱼群密集的片段剪出来,标上时间和种类:“张爷爷,10:15 的视频里,有一条大鲤鱼,大概 3 斤重,单独往西侧游,是不是领头鱼?”
“有可能,” 老张凑过来看视频,“鲤鱼喜欢单独活动,尤其是大鲤鱼,可能在前面探路,咱们记下来,这是重要的洄游行为数据。”
组 3:南社区组(李姐 + 10 名队员)—— 异常情况记录
李姐带着队员在三号观测点,重点记录异常情况。上午 10:30,队员们发现一条鲫鱼尾部受伤,游得很慢,还时不时停下来。“刘研究员,这里有一条受伤的鲫鱼,要不要救?” 李姐赶紧联系刘研究员。
刘研究员赶来,仔细观察后说:“伤口是被鱼钩勾到的,已经愈合了一部分,不用干预,让它自然恢复。咱们记录下来:时间 10:30,地点三号观测点,异常情况‘受伤鲫鱼 1 条,游动缓慢’,后续持续观察。”
队员们还记录到水鸟捕食鱼群的情况 —— 上午 11:15,三只白鹭在观测点附近捕食,抓走了 3 条小鲫鱼。“这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 刘研究员解释,“不用干预,咱们记录下来,作为江湾生态链的一部分,完善数据档案。”
组 4:北社区组(赵叔 + 10 名队员)—— 数据核对
赵叔带着队员在四号观测点,负责核对其他三组的数据。他们每小时收集各组的人工计数和摄像头数据,对比误差:“东社区组人工计数 20 条,摄像头拍 18 条,误差 10%,有点大,可能是人工计数时多算了;西社区组误差 5%,刚好在合理范围;南社区组误差 8%,需要再调整计数方法。”
赵叔及时把误差情况反馈给各组,指导他们调整计数方式 —— 人工计数时,按 “5 条一组” 记,避免混乱;摄像头拍的时候,尽量避开反光,保证画面清晰。经过调整,下午的误差都控制在了 5% 以内,数据准确性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