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 第821章 再推新政促发展,深入人心改革行

第821章 再推新政促发展,深入人心改革行(1 / 2)

烛火映在《全国医馆诊疗总录》的封面上,沈知微合上册子,指尖从纸页边缘滑过。她起身将书放入柜中,转身时袖摆带起一阵风,吹斜了案头一盏灯。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内侍来报早朝已备。

她整了整衣襟,未再多言,抬步出殿。

紫宸殿内,百官列立。丹墀之上,裴砚端坐龙椅,目光沉静。沈知微缓步上前,立于文官之首,低垂眼帘,似在等待时机。

一名老臣率先开口:“近日边关虽定,然国库未丰,望朝廷节用度,减冗支。”

另一人附和:“江南新设医馆七十余所,耗费颇巨。若再兴他项,恐百姓赋税难承。”

沈知微缓缓抬头,扫视群臣。她不动声色地默念口令,心镜系统悄然启动。

第一位反对者——户部右侍郎周崇安,心声浮现:此策若行,我族私田必被清查,岂容其成?

第二位——礼部尚书赵元朗:寒门子弟读书入仕,世家门第何存?断不可纵!

第三人——工部左参议孙维礼:若均田丈量天下荒地,我乡族亲旧庄皆在其中,一旦清查,祸患无穷。

三人心思各异,却同为私利。

她收回视线,向前一步。

“诸位所虑,无非是怕新政扰民、耗财、损制。”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殿角,“可我想问一句,眼下流离失所者九万余人,荒地十七万亩无人耕种,这难道不是更大的乱?”

她抬手示意,内侍立即捧上两册文书。

“这是户部实地核查的《荒地登记清册》,每一块地都注明位置、面积、归属现状。另一本是《流民安置调研录》,记录了十二州灾后百姓去向与生存状况。”

文书由太监递至各位大臣手中。

有人翻看几页,眉头微皱。

“均田并非夺人良产。”沈知微继续道,“而是将无主荒地重新分配,按户授田,三年免税,五年纳半赋。既安流民,又增粮产。若地方豪强占荒不耕,一经查实,土地收回,转授贫户。”

周崇安立刻出列:“娘娘此言差矣!祖制有云,土地私属,不得擅动。今若开此先例,日后恐生纷争。”

“祖制也说,民为邦本。”她看着他,“大人昨夜家书中还提‘庄子需扩’,今日却言‘民不受扰’,敢问,您要护的是百姓,还是自家田亩?”

周崇安脸色一变,嘴唇抖了一下,没有说话。

满殿寂静。

沈知微转向赵元朗:“再说兴学。如今医馆已有成效,百姓识得病症,知求官医。若能再设乡学,教孩童识字明理,将来便可自读政令、懂法守规,何须事事仰赖官吏?”

赵元朗冷声道:“读书非人人可为。寒门子弟能识几个字便罢了,若个个都想做官,朝廷体统何在?”

“朝廷体统,不在堵人前路,而在选贤任能。”她语气依旧平稳,“乡学不设门槛,只考勤勉。每年由州府统一考试,择优送入县学,再逐级选拔。所费不过冗官一年俸禄的三成,却可育千名基层吏员。这些人懂农事、知民情,远胜空谈经义之辈。”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你们担心动摇世家根基,我明白。但天下不止有你们这些高门之后,还有千千万万面朝黄土的人。他们不是累赘,是大周的脊梁。”

裴砚始终未语,此时轻轻点头。

沈知微取出一份草诏:“此为‘均田兴学’新政草案。其一,设立‘清田司’,专责核查各地荒地与隐田,严禁豪强兼并;其二,每州增设五所乡学,优先录用流民子弟入学;其三,三年内完成首批十万流民授田,由户部与工部协同督办。”

她将诏书呈上。

“若诸位仍有疑虑,我可以答。但请记住,百姓不会等我们慢慢商量。昨日扬州急报,又有三个村子因无药可治,死伤十余人。医馆救得了人,可若没有田,没有饭吃,没有书读,病好了又能活多久?”

殿中无人应声。

赵元朗低头看着手中册子,手指微微发紧。

孙维礼悄悄往后退了半步。

沈知微不再逼问,只静静站在原地。

裴砚终于开口:“朕以为可行。”

四个字落下,如锤定音。

“即日起,依此策施行。诏书拟好后交内阁复核,三日内颁布。”

众臣俯首领命。

周崇安张了张嘴,终究没说出反对的话。

沈知微接过退回的草案,翻开最后一页,提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墨迹未干,她抬头看向裴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