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把最后一只碗放进消毒柜时,客厅传来小女儿咯咯的笑声。她擦了擦手走出去,正看见婆婆举着绘本,用夸张的语气给小女儿讲《小熊过桥》,大女儿趴在旁边的地毯上,手里捏着彩笔在画纸上涂涂画画,阳光透过纱窗落在她们身上,像一层温暖的滤镜。
“妈妈!”大女儿先抬头看见她,举着画纸跑过来,“你看我画的全家福。”
画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着四个小人,最左边的那个扎着高马尾,胸前画了个歪七扭八的爱心——那是林晚。她蹲下来摸了摸女儿的头,指尖触到孩子柔软的头发,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一样熨帖。这要是放在半年前,她根本不敢想这样的画面。
丈夫出差的第三个月,她差点被生活压垮。白天在公司应对新项目的攻坚,午休时要挤出时间和工作室的团队开线上会,晚上回到家,大女儿的数学作业、小女儿的夜醒哭闹、堆积的家务像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有天深夜她抱着发烧的小女儿在医院挂号,看着缴费单上的数字,突然蹲在走廊里哭了,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像极了前世某个绝望的瞬间。
“发什么呆呢?”婆婆端着水杯走过来,把杯子塞到她手里,“刚晾好的蜂蜜水,你这几天嗓子都哑了。”
林晚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甜意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到心里。她想起三个月前婆婆主动提出搬来住时,自己还有些忐忑。那时丈夫刚接到长期出差的通知,她正愁没人照看孩子,婆婆突然拎着行李箱出现在门口,说:“我住过来搭把手,总不能让你一个人累死。”
这三个月里,婆婆悄悄改变了很多。以前总念叨“女人家拼事业没用”,现在会在她加班晚归时留一盏灯;以前从不碰洗衣机,现在能熟练地把两个女儿的衣服分开洗;甚至上周林晚带团队做方案到凌晨,早上起来发现婆婆居然学着用空气炸锅做了她爱吃的薯条。
“妈,下周我想请两天假,带您和孩子们去郊区泡温泉。”林晚看着婆婆鬓角新添的白发,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婆婆眼睛亮了亮,又板起脸:“就你忙,工作室的事不耽误?”
“耽误不了,”林晚笑了,“我已经把工作提前安排好了。再说,您最近帮我带孩子,也该歇歇了。”
大女儿在旁边拍手:“我要去泡温泉!还要摘草莓!”
小女儿也跟着咿咿呀呀地附和,客厅里又热闹起来。林晚看着眼前的景象,拿出手机给丈夫发了条消息:“妈说想泡温泉,我订了周末的民宿。”
很快收到回复,是丈夫发来的一连串感叹号,后面跟着一句:“替我给妈说声辛苦,等我回去请她吃大餐。”
林晚笑着摇头,把手机揣回兜里。她走到阳台,看着楼下新开的樱花树。三个月前还是光秃秃的枝桠,现在已经抽出粉白的花苞。就像她的生活,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原来只是需要时间慢慢舒展。
工作室的业务也步入正轨。上次的合作纠纷解决后,她调整了业务模式,不再接零散的小单,转而专注做中高端家庭的全屋定制设计。凭借几个爆款案例的口碑,最近接连签下三个大单,团队也从最初的三个人扩展到八人。昨天财务发过来的报表显示,工作室的月利润已经超过她在公司的工资,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做出自己品牌的决心。
下午去公司的路上,林晚打开行车记录仪,回放早上团队发来的方案视频。屏幕里,设计师小陈正在讲解新签下的别墅项目,背景是工作室新租的办公区,落地窗外能看到城市的天际线。她记得第一次租办公室时,那个不足二十平米的隔间连空调都时好时坏,现在却能在市中心的写字楼里拥有独立的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