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抗衡(1 / 2)

这种氛围里待久了,行动风格难免受到影响。

“回去再议。兵马器械八成妥了。”

比起在河东和那些遍布山林村野里的抠搜百姓去筹,能在渡河前集结打包清点完毕,是最理想的状态。

张才实一听裴寂言语,喜形于色:“秦王果真如此顾全大局?”他先前一直为这支救援兵马的成色感到担忧。

顾全大局?

裴寂扫了他一眼。

这和秦王有什么关系,分明是他一己之力的能耐。

若非秦王畏惧他在陛下跟前的分量程度,以及刘文静谋反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哪能如此乖觉听话,老实把兵马军械送来?

人和狗的差距在此刻体现地淋漓尽致。

长春宫里,此时已经沸反盈天,你一言我一句地吵嚷地令人头疼,大多武将不讲究什么体面,只比气势和音量上压过对方,人人都不想自己部署的兵马被瓜分。

莫名其妙成了他人的垫脚石。

“肃静!”

秦王一抬手,张阿难便高声大喝。

“裴公方才所言,大家皆听得清楚。首当其冲的是,借兵一万人,这部分兵马从哪里出人?”

秦王率先定了调。

兵,是肯定要‘借’的。

不借,裴寂一纸告到李渊身前,他难辞其咎。况且,他身为李唐秦王,保家卫国收复河东是应有之义。

如果裴寂能一战功成,他大抵上也是乐见其成的。

只是底下人毕竟和他不是一个姓,不管是薛秦的降将,还是其他四散之地过来的将军。

比起家国大义,人家更考虑个人收益。

换而言之,他们更像是一个个小军头,妥妥军阀属性,借着手中兵马和大势力要好处要钱粮。

所以立刻有人不服气地蹦跶了出来:“只借兵给那裴公,我等如何自处?战胜后功劳又算谁的?”

多么朴实无华。

多么直白的自私自利。

这年头兵马等同筹码,这边在座的,不就是仗着手中兵马在李唐得了个官职,要了点好处,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场地?

“如何自处?”秦王冷笑道,先重复了遍又沉声道,“身为带兵将领,自随本部兵马一同前往。至于功劳……”

他漠然扫了眼这人。

“战胜才有功劳。你确定打得赢吗?”这就是他最为担心的地方。

不是他斤斤计较为自身考量,而是裴寂……什么时候体现出来过带兵打仗的能耐和本事?

不要说和身经百战的宿将比,就是他那太子兄长,怕也比这位更懂得战场局势和用兵道理。

秦王宁可是他兄长来此地问他要兵。

他心里有数,也能给得更爽快一些。

可惜……

他眼中微黯。

自打他们入主长安,兄长入主东宫后,他能明显感到兄长走的和他不是一条路,他明显在向父亲靠拢。

言行举止上更讲究君臣名分。

这是正确的吗?

秦王不知道。

他只知道,兄长从未主动请缨过。

惜命惜身是所有君王和储君的必修课吗?

太子如是,陛下也如是。

难道汉朝的高祖(刘邦)和世祖(刘秀)他们……才是例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