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风雪北疆,龙韬初试(1 / 2)

永徽四年的北疆,冬天来得格外早。凛冽的寒风如同刀子,刮过茫茫草原,卷起漫天雪沫。李积率领的三万禁军精锐,与朔方、河西边军汇合后,总计五万余人,并未贸然深入草原寻敌主力决战,而是依据李恪“精准打击、稳固边防”的方略,迅速进驻灵州、原州等几个关键军镇,加固城防,清理周边,肃清小股渗透的游骑。

李积用兵,向来老辣沉稳。他深知突厥骑兵来去如风,利于野战,而唐军强在纪律、装备与城防。他采取的是“以静制动,伺机反击”的策略。一方面,派出大量精锐斥候,如同鹰隼般洒向北疆雪原,严密监控车鼻主力的动向;另一方面,命令各部依托军镇,构筑纵深防御,演练守城与反突击战术。

车鼻可汗起初气焰嚣张,亲率数万骑兵,试图凭借兵力优势,一举拿下灵州。然而,当他兵临城下,看到的却是城头旌旗严整,守军秩序井然,滚木礌石、弓弩火油准备充足,与往年那些略显仓促的边镇截然不同。几次试探性的进攻,都在唐军密集的箭雨和顽强的反击下损兵折将,未能撼动城防分毫。

“这李积老儿,果然名不虚传!”车鼻望着灵州坚固的城防,恨恨地啐了一口。他意识到,强攻代价太大,转而分兵四处劫掠,试图引诱唐军出城野战。

然而,李积早已料到。他严令各军镇谨守不出,同时派出数支由禁军精锐和熟悉地形的边军组成的快速反应骑兵,每队千人左右,专司猎杀那些脱离主力、分散劫掠的小股突厥骑兵。这些唐军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尤其擅长利用地形和天气进行突袭、伏击。雪原之上,时常可见唐军铁骑如神兵天降,将正在烧杀抢掠的突厥小队冲得七零八落,斩获颇丰。

与此同时,魏徵派出的使团,也在草原上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

使臣首先抵达薛延陀。面对真珠可汗的疑虑,使臣不卑不亢,直言:“车鼻狂妄,屡犯天朝,已触怒我皇。大唐皇帝陛下,仁德广被,只诛首恶,不累无辜。真珠可汗乃漠北雄主,当知与大唐为友,则商路畅通,盐铁茶帛不绝;若与车鼻同流,则我皇天兵所指,恐玉石俱焚。”同时,使臣还“不经意”地透露,唐军主力已严阵以待,车鼻此番恐难讨好。

薛延陀本就与车鼻有隙,见大唐态度强硬且目标明确,又听闻唐军战力不俗,心下已然动摇,虽未明确表态,却已下令本部兵马,暂缓对唐境的骚扰,作壁上观。

随后,使臣又至回纥。面对更为精明的回纥首领,使臣则换了一套说辞,着重强调与大唐互市的好处,以及车鼻若败亡后,回纥在草原上可能获得的利益空间。回纥首领权衡利弊,最终答应,至少在此次战事中保持中立。

分化之策,初见成效。车鼻逐渐感到孤立,原本答应一同出兵的一些小部落,也开始观望不前。

长安,两仪殿。

军报与外交情报如雪片般传来。李恪与几位核心重臣日夜研判。当看到李积稳扎稳打、猎杀游骑的战报,以及魏徵成功离间薛延陀、回纥的消息时,李恪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李司空持重,魏卿善谋,此战,朕心稍安。”他对着地图,对长孙无忌等人道,“然,车鼻主力未损,其性桀骜,必不肯轻易退去。关键,还在于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他看向兵部尚书:“传旨李积,朕许他临机决断之权。若时机成熟,可主动寻求战机,予敌重创!后勤粮草,务必保证供应,尤其是御寒衣物与伤药,皇后筹措的那批物资,要尽快送抵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