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长安惊澜,帝心难测(2 / 2)

李世民深邃的目光扫过群臣,声音平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石堡城大捷,扬我国威,壮我军魂,吴王李恪,及安西一众将士,功不可没。着,兵部、吏部从优议定封赏,阵亡将士,加倍抚恤。”

他先定下了褒奖的基调,随即话锋微转。

“然,吐蕃之患,确非旦夕可除。魏征、戴胄等卿所言,老成谋国,持重之见,朕心甚慰。李靖、李绩等卿所言,锐意进取,亦是为国筹谋,其心可嘉。”

他顿了顿,做出了决断,这决断看似中庸,实则深意存焉:

“安西、北庭,新获大胜,军心可用。然,高原地理特殊,不可不察。即令吴王李恪,总领安西军政,加固城防,抚恤士卒,整顿武备,稳守现有疆界,暂无旨意,不得擅自大规模越境出击。”

这是限制了李恪进一步主动进攻的可能,回应了魏征等人的担忧。

“然,若吐蕃再生事端,犯我疆土,则授权吴王,可临机决断,予以坚决回击,务必使其付出代价!”

这又给了李恪足够的自卫和反击权力,安抚了李靖等武将。

“另,格物司所制‘震天雷’,乃国之重器,着即列为最高机密,严控知情范围,其制造、储运、使用,皆由吴王亲自掌控,百骑司加派精锐护卫,凡有泄密、窥伺者,无论身份,格杀勿论!”

这一条,既是对“震天雷”的重视,某种程度上,也是将这份可怕的力量,更加紧密地与李恪个人进行了绑定,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制约。

“至于对吐蕃方略……”李世民最后缓缓道,“仍依前议,外松内紧,战略遏制。具体如何施行,由吴王李恪根据前线情势,酌情处置。望其能体谅朝廷艰难,持重而行。”

圣意已决,群臣纵然心思各异,也只能齐声山呼:“陛下圣明!”

退朝之后,两仪殿内。

李世民独自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久久停留在安西那片广袤的土地上。

“持重而行……恪儿,望你真能明白朕的苦心。”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与深意。

“高踞九重,亦难逃制衡之道。这帝国的狂澜,朕既要你为其砥柱,亦不能任其……彻底脱缰啊。”

他深知,经此一役,李恪在安西的地位已无可动摇,其与吐蕃的对抗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道旨意,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一场父子之间,君臣之间,关于权力、信任与帝国未来走向的,无声的博弈的开始。

而此刻,远在庭州的李恪,尚未接到这份充满微妙平衡的旨意。他正站在格物司分院的试验场上,看着周钧等人根据石堡城实战反馈,对“震天雷”进行着新一轮的改进。

帝国的狂澜,在长安的波谲云诡与庭州的锐意进取中,继续向着未知的前方,奔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