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乃智慧通达之人,岂能不明白李恪的深意?他沉默片刻,双手合十:“殿下思虑周详,贫僧谨遵安排。佛法东传,亦需国运昌隆为依托。若能于求法途中,略尽绵力,助殿下洞察西陲局势,亦是功德。”
这便是默许了在求法之余,充当李恪观察西方眼睛的角色。
李恪心中大定,对玄奘的识大体深感满意。他立刻下令,让马周亲自负责安排玄奘的起居,并挑选精干可靠的向导与护卫。同时,密令王德,借安排向导之机,将几名机警的暗探以仆役或护卫的身份,混入玄奘的队伍,他们的任务并非监视玄奘,而是沿途记录地理、收集情报,并确保玄奘的安全。
数日后,一切准备就绪。玄奘法师在李恪的暗中支持下,携带着通关文书、充足的物资以及一支精悍的小型队伍,以“巡礼安西诸寺”为名,悄然离开了庭州,踏上了那充满未知与艰险的西行之路。
望着玄奘一行人消失在西方地平线上的身影,李恪对身旁的马周道:“马先生,你觉得,法师此行,能成功吗?”
马周目光悠远:“玄奘法师意志如钢,智慧如海,更兼有殿下暗中相助,成功抵达天竺,应有七八分把握。只是这归来之路……恐怕更为艰难。”
“无论能否归来,他这一步迈出去,便已是成功。”李恪语气坚定,“他带去的,是大唐的文化与气度;若能带回真经,更是功德无量。而对我们而言,他走过的路,见过的景,都将成为我们未来西进的宝贵财富。”
他转身,看向都督府内那幅巨大的、尚有许多空白区域的西域舆图,眼中闪烁着开拓者的光芒。
“帝国的边界,不应止于葱岭。这万里丝路,终将彻底打通,让大唐的威仪与文明,照耀更远的西方!”
“而玄奘法师,便是这伟大征程上,第一位无畏的先行者!”
西行求法,看似只是一次宗教行为,但在李恪的运筹帷幄下,已然被赋予了深厚的政治与战略意义。帝国的狂澜,在稳固根基之后,开始以文化为先导,悄然向着西方那片更加广阔的天地,蔓延而去。
与此同时,高原深处的逻些,松赞干布也收到了“唐国高僧玄奘抵达庭州,似有西行之意”的模糊情报。他对此并未太过在意,一个僧人的行为,在他目前焦头烂额的局势下,显得无足轻重。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整合内部、联络西方以及启动那枚深藏的“牧羊人”之上。
他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僧人西行,将在未来,对高原与西方的格局,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的风云,因一位僧人的脚步,开始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