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西行求法(1 / 2)

安西的根基在“固本培元”的国策下日益深厚,但李恪的目光,已然越过巍峨的天山,投向了那片传说中更加广袤、也更加纷繁复杂的西方世界。松赞干布可能与大食勾连的动向,像一根细微的刺,提醒着他绝不能将视野局限于眼前的安宁。

就在他与马周商议派遣使节西行、绘制舆图、结交远邦的具体方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携带着风霜与坚定的信念,抵达了庭州。

来人是一位中年僧人,身着洗得发白的僧袍,面容清癯,眼神却澄澈而坚定,仿佛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毅力。他手持九环锡杖,风尘仆仆,却自有一股令人心折的气度。他并非官方使节,而是自长安出发,立志前往天竺(印度)求取真经的法师——玄奘。

玄奘法师的声名,即便在边陲庭州,亦有所耳闻。其不顾朝廷禁令,私发宏愿,孤身西行求法的事迹,早已在信众中流传。李恪闻报,心中一动,立刻下令以礼相待,请入都督府。

“贫僧玄奘,参见吴王殿下。”玄奘双手合十,行礼如仪,声音平和,不卑不亢。

“法师不必多礼。”李恪亲自起身虚扶,对于真正有德行、有追求之人,他向来敬重,“久闻法师西行宏愿,不畏艰险,恪钦佩不已。不知法师驾临庭州,所为何事?若需帮助,但讲无妨。”

玄奘抬起眼帘,看着眼前这位威震西域、却又如此年轻的亲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平静:“阿弥陀佛。殿下仁德。贫僧此行,确有一事相求。西去天竺,路途万里,险阻重重,尤以出玉门关后,路径不明,言语不通为甚。闻听殿下经营安西,商路畅通,对西域诸国了若指掌。故冒昧前来,恳请殿下能赐予通关文书,并为贫僧指引西行路径,介绍可靠的向导。此乃功德无量之事,贫僧感激不尽。”

李恪闻言,心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玄奘西行,虽是个人行为,但其意义绝非仅限于佛法传播。一位大唐高僧,穿越西域诸国,直抵天竺,这本身就是大唐文化影响力西扩的绝佳象征!他所经之地,所见所闻,对于了解西方风土人情、地理形势,更是无价的财富!

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他正欲派人西行,玄奘这位意志坚定、学识渊博的“民间使者”便出现了!

李恪脸上露出诚挚的笑容:“法师为求真理,不避生死,此等精神,感天动地。恪虽不才,亦愿助法师完成此旷世壮举,亦是为我大唐与西方诸国结一善缘。”

他当即表态:“通关文书,本王即刻便可签发,准法师自由通行安西四镇及所有附庸之地。至于向导……”他略一沉吟,“本王可为你安排数名精通西域语言、熟悉戈壁路径的军中老卒及归附部落的可靠之人,护送你至葱岭(帕米尔高原)。再往西,便要依靠法师自身的智慧和造化了。”

玄奘大喜过望,深深一揖:“殿下大恩,贫僧没齿难忘!必当精进求法,以期早日携真经东归,报效国家,利益众生!”

“法师言重了。”李恪扶起他,话锋却微微一转,“不过,法师此行,艰险异常。除了自然险阻,更有人祸。吐蕃近来虽表面臣服,然其心叵测,其细作暗探遍布西域。法师身负求法重任,若被其知晓,恐生事端。故而,本王建议,法师之行踪,需暂且保密,对外可宣称是在安西境内巡礼讲法。待准备充分,再悄然西行。”

他这话,半是关心,半是谋划。他不想让吐蕃过早察觉玄奘西行的真正意图,更希望玄奘能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为他带回更多关于西方,尤其是关于吐蕃西侧动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