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笑道:“自然。若能善用此理,一人可抵数人之功。若推而广之,于漕运、于建筑、于民生,皆有大用。学问之道,不在虚言,而在实用。”
这些年轻的士子,大多出身寒微,思想尚未被完全禁锢,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他们被李恪的学识与气度折服,更被格物之学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所吸引。虽然他们人微言轻,但思想的种子已然播下。假以时日,当他们成长起来,散布于朝堂地方,便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然,这些举动也引来了更多的非议。
“吴王这是要动摇科举取士的根本吗?”
“与匠户、商贾为伍,如今更是公然笼络太学生,其心可诛!”
“那些蛊惑人心的册子,尽是些离经叛道之言!”
弹劾的奏疏依旧时不时出现在李世民的案头。但这一次,李恪不再仅仅是被动辩解。通过沈括编织的网络,一些支持或理解格物之学的官员、学者也开始发声,虽声音不大,却也不再是一边倒的批判。
“……臣观吴王所行,虽与古礼稍异,然其利国利民之实效,有目共睹。安西之捷,岂非明证?”
“……格物之学,探究天地至理,若因噎废食,实非智者所为。”
朝堂之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虽然微弱,却象征着坚冰出现了裂痕。
李世民对于这些争论,大多时候保持沉默,任由双方争执。他乐见李恪展现出更强的能力和手腕,也需要这种争论来平衡朝局,但他心中的那根弦,也绷得更紧了。他给了李恪更大的空间,却也布下了更多的眼线。
李恪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别无选择。技术的进步需要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往往始于这星星之火的传播。
他站在格物司新落成的观星台上,仰望星空。星空浩瀚,蕴含着无尽的规律与奥秘,正如这格物之学,看似微小,却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星火已然点燃,能否燎原,取决于他后续如何添柴,如何鼓风,以及……如何应对必然到来的、更猛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