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的到访与那本《墨经新解》,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李恪心中漾开了新的涟漪。他意识到,技术的革新若不能辅以理念的传播与人心的争取,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他召来了沈括。
“长安、洛阳的士林清议,不能总由着那些人指责我们‘重利轻义’、‘舍本逐末’。”李恪手指轻叩书案,“格物轩不能只是一个商铺,它应该成为一扇窗口,让世人看到格物之学的价值。”
沈括心领神会:“王爷的意思是……”
“找些文笔好、懂得变通的落魄文人,或者对格物之学有兴趣的年轻士子。”李恪吩咐道,“让他们撰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话本故事。内容嘛,可以是能工巧匠改良织机,让天下百姓有更多衣穿;可以是精通水利者治理黄河,保一方平安;也可以是西域战场上,我军将士凭借精良甲胄弓弩,以少胜多,减少伤亡的故事。要让人读了,觉得这格物之学,并非奇技淫巧,而是实实在在的强国富民之术!”
“妙啊!”沈括眼睛一亮,“小人这就去办!还可以将这些文章,印成小册,放在格物轩中免费取阅,或通过说书人在茶楼酒肆传唱。”
“此事你全权负责,银钱由王府支应。记住,要潜移默化,不着痕迹。”李恪叮嘱道。
沈括领命而去,很快便行动起来。数日后,一些内容新颖、文笔生动的小册子开始出现在格物轩的货架旁,供人随意取阅。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新奇的观点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渐渐流传开来。
“……话说那安西军小校张三,手持臂张惊雷弩,于可汗浮图城下,两百步外一箭射穿突厥酋长盾牌,吓得敌军魂飞魄散……”
“……古有鲁班造木鸢,今有格物司研飞鸢,若成,则千里之地,瞬息可察,于军于民,善莫大焉……”
“……《墨经》有云,‘力,形之所以奋也’,此乃格物之基,岂是微末小道?”
这些内容,避开了直接的政治争论,从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将士的英勇故事、古代先贤的智慧入手,将格物之学的意义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与此同时,李恪对武研院和格物司的管理也做出了细微调整。他下令,非核心机密的研究项目,可酌情允许一些经过严格审查、对格物之学有浓厚兴趣的太学生或年轻官员前来观摩学习。他甚至亲自抽出时间,为这些年轻人讲解一些基础的物理原理和机械知识,言语深入浅出,毫无亲王架子。
“殿下,这杠杆之力,果真省力如此?”一名年轻的太学生看着演示模型,眼中充满了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