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应对,有理有据,有守有攻。既澄清了事实,又抬出了皇帝作为后盾,更将问题提升到了“开拓进取”与“固守陈规”的层面。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缓缓开口:“吴王所言,不无道理。开府置官,皆依制度。武研院用度,朕亦深知其情,确为强军所必需。”
他定了调子,肯定了李恪,但并未直接斥责王珪,而是道:“然,王珪御史所言,亦是老成谋国之言。礼制不可轻废,规制亦需遵守。吴王日后行事,当时时自省,勿授人以柄。武研院用度,着户部、兵部再加核实,务必使每一文钱皆用于刃口之上。”
“儿臣(臣)遵旨!”李恪与王珪同时躬身。
一场风波,看似被皇帝轻描淡写地化解。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开始。王珪的奏对,绝非孤立事件,其背后必然有更强大的推力。
散朝之后,长孙无忌与几位门生故吏缓步而行。
“吴王殿下,如今是越发的牙尖嘴利了。”一位官员低声道。
长孙无忌淡淡道:“少年得志,锐气正盛,亦是常情。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今日之风,起于青萍之末。且看吧。”
他抬头望了望长安城上空那看似晴朗,却隐含变幻的天际。
而李恪,在返回王府的马车上,闭目沉思。王珪的弹劾,他并未太过意外。这更像是一种试探,一种舆论的铺垫。
“王爷,看来有些人,是坐不住了。”王德在车辕旁低语。
“无妨。”李恪睁开眼,眸光清冷,“他们弹劾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告诉沈括,商队向西的脚步不能停,对西域诸国的文化渗透要加快。还有,格物司那边关于‘飞鸢’(原始滑翔机或风筝载人侦察构想)和‘千里镜’(望远镜)的研议,可以提上日程了。”
他深知,唯有不断拿出实实在在的功绩与创新,让所有人看到追随他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与未来,才能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青萍之末,微风已起。但李恪要做的,不是去阻挡这风,而是让自己成长为足以迎接任何风暴的参天巨木。
长安的暗流,正在悄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