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花砚庭也给林墨带来了一个消息,或者说,一个“考验”——需要他去说服长风资本的合伙人,为项目争取联合投资。
林墨明白,这不仅关乎资金,更关乎外界对这个项目的信心。他必须成功。
几天后,在林墨的办公室里,他见到了长风资本的李总。
面对对方关于商业回报、风险控制的尖锐提问,林墨条理清晰,数据扎实,展现出了超越艺术创作者的商业冷静与全局观。
最终,李总表示愿意考虑联合出品,前提是看到更详细的商业计划书。
送走李总,林墨站在窗前,看着城市的霓虹。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面对艺术创作的挑战,还要应对资本市场的审视,更要为像周鹏这样信任他、愿意跟随他冒险的伙伴负责。
但这份重量,也让他脚下的路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实。
他回到桌前,再次打开了《北方灰烬》的剧本,以及周鹏那本沉甸甸的笔记。
艺术的追求,兄弟的情谊,市场的考验,一切都交织在这片“北方灰烬”之中,等待着他去点燃,去照亮。
《北方灰烬》的项目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如同一条缓缓加速的巨轮,开始搅动更深层的水域。
林墨的生活被切割成两个平行的时空:
一个是在会议室与办公室之间穿梭,应对着预算、融资、团队搭建的种种现实;
另一个,则依旧沉溺于那片想象中的北方灰霾,反复打磨着剧本的每一个字句,与脑海中逐渐清晰的人物对话。
周鹏在得到林墨那句“机会要靠自己挣”的承诺后,仿佛变了个人。
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商业活动,甚至暂时“屏蔽”了经纪人的唠叨,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李建国”的世界里。
他不仅反复研读剧本,还将林墨分享给他的采风资料、纪录片看了无数遍。
他刻意改变饮食习惯,进行高强度且枯燥的体能训练,不是为了塑形,而是为了磨掉身上那种属于“明星”的精致感,增加一丝属于体力劳动者的粗粝与疲惫。
他甚至真的跑去滨海郊区的一个小型机械加工厂,跟着老师傅学了几天基础钳工,手上磨出了水泡,身上沾满了洗不掉的机油味。
林墨偶尔会在深夜收到周鹏发来的信息,有时是一段关于角色心理的困惑提问,有时是一张他模仿工人蹲在路边吃饭的照片,眼神努力寻找着那种放空与麻木。
林墨会简短地回复,或点拨,或鼓励。
他看着周鹏这股破釜沉舟的劲儿,心中既欣慰,压力也倍增。
他知道,如果最终无法给周鹏这个机会,或者机会给了却未能达到预期,对周鹏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与长风资本的接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林墨带领着项目团队,熬了几个通宵,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不仅包含了剧本分析、市场定位、制作预算、风险评估,还附上了初步的营销策略和收益预测模型。
这份计划书专业、严谨,甚至带着点破釜沉舟的锐气。
再次面对长风资本的李总及其团队时,林墨的表现更加沉稳。
他不仅回答了关于投资回报周期、风险管控的常规问题,还主动阐述了项目潜在的衍生价值。
“除了影院票房,我们非常看重它在流媒体平台的长尾效应,以及在国际电影节上可能带来的品牌溢价和后续版权销售。“
“现实题材,尤其是能引发广泛文化共鸣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正逐渐受到青睐。”
林墨切换着PPT,上面有精心搜集的国内外同类影片数据支撑,
“更重要的是,成功运作这样一个项目,将极大提升投资方在文化领域的布局深度和品牌美誉度,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