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63章 岁月承薪传邦本 芳华接棒续民生

第163章 岁月承薪传邦本 芳华接棒续民生(2 / 2)

悦薇听得认真,放下茶杯说:“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干!每个公社的教材需求都仔细核对,每个考生的补贴都按时发,不让您和静雯姐姐失望,也不让公社的百姓失望。”

静雯握住悦薇的手,又看了看我,眼里闪着光:“姑母,您看,咱们的‘民为邦本’,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从您当年在东海县看粮囤,到我推进交通升级,再到悦薇现在管教材,都是围着百姓转,围着民生转。”

夕阳西下时,张婶已经做好了晚饭:青稞馒头、炖羊肉、炒青菜,都是家常的味道。我们三人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吃饭,悦薇还在说今天上班的事:说她帮一位不会写申请的老社员填了教材补贴表,老社员给她塞了颗奶糖;说她整理旧档案时,看到您当年写的《教育专项补贴方案》,上面还留着修改的痕迹。

我听着她的话,看着她和静雯的笑脸,忽然觉得,岁月虽然让我老了,腿脚不方便了,但看着她们一步步接过担子,把“民为邦本”的道理落实到每一本教材、每一次补贴、每一趟公交车上,心里比什么都踏实。

吃完饭,悦薇要回礼部加班——她要把今天整理的教材需求统计,做成正式的报表,明天一早要交给王科长。静雯送她到院门口,我坐在藤椅上看着她们的背影,悦薇的马尾辫在夕阳下晃着,像极了当年静雯年轻时的模样。

“姑母,天凉了,咱们回屋吧。”静雯回来时,手里拿着我的拐杖,“悦薇说,明天她下班带东海县的新麦饼回来,给您尝尝。”

我点点头,在她的搀扶下慢慢起身。走到屋门口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院子里的老槐树,光伏灯已经亮了,暖黄色的光洒在石桌上,照亮了那本摊开的《全国教育筹备进度表》。上面的数字还在更新,就像大明的民生故事,还在继续——从东海县的麦囤,到蒙古草原的教材,从我的拐杖,到悦薇的礼部徽章,每一步,都踩着“民为邦本”的初心,每一代,都扛着“兴教育才”的担子。

回到屋里,静雯帮我铺好床,又把暖炉放在床头。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忽然想起悦薇小时候,我给她讲“均平”纪年的由来——那时候是想让百姓都能均享粮食、均享便利,如今,我们又给百姓均享了教育的机会。这三十年,没白过。

迷迷糊糊间,我好像看到悦薇穿着礼部制服,站在全国议事会的讲台上,手里拿着《公社教育发展报告》,对着满厅的代表说:“咱们的教材,要送到每一个公社;咱们的教育,要让每一个百姓都有机会。因为妈妈说过,百姓过得好,国家才安稳。”

我笑着闭上眼睛,心里满是希望。均平三十年的五月,京北的月光很暖,就像大明的未来,一片光明。

接下来的日子里,悦薇每天都早出晚归,有时带回公社的教材申请,有时带回牧民老师的感谢信。有天她下班回来,手里捧着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打开是个小小的木雕——是蒙古自治省的牧民老师给她刻的,雕的是一头羊,

“妈妈,您看!”她把木雕递给我,眼里满是骄傲,“牧民老师说,等教材到了,他们就教草原上的孩子学畜牧防疫,以后牛羊就不会再得传染病了。”

我摸着木雕上光滑的纹路,心里暖暖的:“悦薇,这是百姓给你的奖励,比任何勋章都珍贵。”

静雯也越来越忙,既要盯着教材编写,又要去各地考察考场。有次她去东海县,回来跟我说,方叔带着公社的社员,已经把考点的桌子擦得干干净净,还在墙上贴了“均平三十载,教育兴邦本”的标语,就等六月高考的到来。

五月底的时候,第一届全国高等自学教育学府考试如期举行。悦薇被派去东海县考点监考,她提前三天就出发了,临走前跟我说:“妈妈,我一定好好监考,不让一个考生受委屈。”

考试那天,她发来电报,说考场里很安静,考生们都在认真答题,有个五十岁的老社员,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写着《大明民主主义》的论述题,还跟她说:“姑娘,俺这辈子没读过书,现在能有机会考,俺得好好考,将来教公社的孩子学算术。”

我拿着电报,眼泪差点掉下来。这就是我们办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仪式,不是为了虚名,是为了让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有机会,让每一个百姓都能靠知识改变生活。

六月初,教材开始陆续发放。悦薇跟着交通部门的车队,去了蒙古自治省的草原公社。她回来后,给我讲草原上的故事:说牧民们骑着马,在路边等着教材车;说孩子们围着教材,高兴得蹦蹦跳跳;说老牧民捧着《草原畜牧防疫》教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大明,谢谢礼部。”

静雯也带回了好消息,全国30个高等教育学府的考场都准备好了,六月二十日的高考,一定能顺利举行。她还说,京北师范学院的教授们,已经开始编写明年的新教材,要加更多的民生案例,让学生们更懂“民为邦本”的道理。

均平三十年的六月,京北的槐花开了,满院子都是花香。悦薇休了一天假,陪着我和静雯在院子里晒太阳。她坐在我身边,给我读《全国教育筹备进度表》上的最新数字:“教材发放完成率98%,自学考试参考人数12万,高考报名人数8万,中小学政论课统一教材覆盖率100%。”

我听着这些数字,心里满是踏实。均平三十年,我们没搞阅兵,没搞隆重的仪式,但我们办了教育,办了让百姓真正受益的事。就像老王当年说的,大事得办在百姓心坎上。

夕阳西下时,悦薇扶着我站起来,看着院子里的光伏灯一点点亮起来。她忽然说:“妈妈,等我以后老了,也要像您一样,看着我的孩子,继续做帮百姓的事。”

我笑着点点头,伸手把她和静雯的手都握住。均平三十年的六月,京北的夕阳很暖,我们三代人——我、静雯、悦薇,手牵手站在院子里,看着远方的天空,一片光明。这就是大明,这就是我们的家——百姓为本,教育为根,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初心,守护着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