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64章 晨光映考承民望 笔底书怀续邦章

第164章 晨光映考承民望 笔底书怀续邦章(1 / 2)

均平三十年六月二十日,晨光撕开京北的薄云,把淡金色的光洒在礼部门前的“第一届大明全国高等教育学府招生考试”横幅上。我(朱韵澜)坐在藤椅上,看着悦薇对着镜子整理礼部制服,她反复抚平胸前的“监考员”徽章,指尖划过徽章上的麦穗图案——这图案,是她特意让礼部工匠加上的,说“要让考生看到,咱们的教育跟民生紧紧绑在一起”。

“妈妈,我再检查一遍监考包:准考证核对表、答题纸、草稿纸、钟表,还有备用的钢笔和墨水,没落下吧?”悦薇转过身,帆布包被她塞得鼓鼓囊囊,里面还藏着我早上给她装的青稞饼——怕她监考时饿。

我点点头,伸手帮她理了理马尾辫:“没落下,别紧张,就跟平时整理教材一样细心就好。记得多留意考生,尤其是那些老社员,他们眼神可能不好,要多提醒几句答题要求。”

“知道啦!”悦薇弯腰抱了抱我,身上还带着清晨的凉意,“静雯姐姐已经出发去西北戈壁公社的考点了,说中午给您发电报报平安。我去的是京北第三考场,离咱家近,考完试我早点回来给您做饭。”

院门外传来礼部的马车声,悦薇背着包跑出去,又回头挥了挥手:“妈妈,等我的好消息!”我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晨光里,手里还攥着她昨晚写的《监考注意事项》,上面用红笔标着“考生入场时要微笑提醒‘别慌,仔细核对信息’”“老考生可提供放大镜”,字里行间都是她的用心。

静雯出发前来看过我,她穿着深灰色的常服,手里拿着全国考场分布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考点位置:红色是京北主考场,蓝色是公社考场,绿色是边疆考点。“姑母,全国120个考点,每个都配了至少两名礼部专员和一名公社联络员,交通部门调了50辆城乡快速公交车送考生,您放心。”她蹲在我身边,指着地图上的“东海县公社考点”,“方叔前儿来电报,说公社的社员们在考场外搭了凉棚,还煮了青稞粥,等考生考完就能喝上。”

我摸着地图上的褶皱,想起半个月前悦薇去东海县监考自学考试时,发回的电报里说,方叔带着社员把考场的桌子擦了三遍,连窗户缝里的灰尘都抠干净了。这就是大明的百姓,总能把每一件跟民生有关的事,都做得暖到人心坎里。

辰时整,京北第三考场的钟声响了。我坐在家里,听着远处传来的钟声,心里忽然想起均平三十年五月初的议事会——那时老王举着笔记本说“要办让百姓能用得上的教育”,如今,这钟声里,藏着多少考生的期待,多少百姓的盼头啊。

京北第三考场:悦薇的监考日记

悦薇站在考场门口,手里拿着准考证核对表,看着考生们排着队入场。排在最前面的是个穿蓝布校服的小姑娘,叫林晓雅,是京北郊区公社的应届毕业生,手里攥着的《大明民主主义》教材,书页已经被翻得卷边。“晓雅,别紧张,核对一下准考证信息,没问题就进去找座位。”悦薇笑着帮她理了理衣领。

“悦薇姐姐,我昨晚还看了您整理的教材笔记,里面讲‘国营粮食制度’的案例,我都记住了!”晓雅眼睛亮晶晶的,“我想考京北农林学院的粮囤管理专业,将来回公社帮方叔他们管粮囤,再也不让麦受潮了。”

悦薇点点头,给她递了一张草稿纸——草稿纸的页眉印着“民为邦本”四个字:“加油,姐姐相信你能考上!”

考生陆续入场,悦薇注意到队伍末尾有个穿工装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用布包着的钢笔,局促地搓着手。她走过去,轻声问:“同志,您是来考自学考试的吗?准考证带了吗?”

男人叫赵建国,是江南省国营机械厂的工人,想考“民生类”的水电维修专业:“姑娘,俺……俺准考证没揣好,刚才坐车的时候好像掉了。”他说着,声音都有些发颤,“俺攒了半年的工资买教材,要是考不了,俺……”

悦薇赶紧安慰他:“您别慌,礼部有规定,没带准考证的考生,只要能说出身份证号和报名信息,我们能联网核对。您先跟我来,我帮您查。”她带着赵建国去考场办公室,用礼部的专用电报机联系了报名处,确认信息后,给了他一张临时准考证:“赵师傅,您赶紧进去吧,马上要发卷了。”

赵建国攥着临时准考证,眼眶都红了:“姑娘,谢谢您!俺要是考上了,将来一定帮公社修水电,不辜负您的帮忙!”

辰时三刻,政论课考试开始。悦薇推着试卷车,沿着过道分发答题纸。她走到最后一排,看到那位五十岁的老社员——上次自学考试时见过的,叫张老汉,正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摸着答题纸。“张大爷,您要是看不清楚题目,跟我说,我帮您念。”悦薇轻声说。

张老汉摇摇头,笑着说:“姑娘,不用,俺带了您上次给俺的放大镜,能看清。俺这一辈子没读过书,现在能坐在考场里答题,俺就知足了。”他手里的钢笔,还是悦薇上次送他的,笔杆上被他用绳子绑了个木柄,说“这样握着稳”。

悦薇回到讲台前,看着考生们低头答题的样子——有的眉头紧锁,在草稿纸上画着思维导图;有的下笔飞快,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像麦田里风吹麦秆的声响。她低头看了一眼试卷上的政论题:“结合《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谈谈‘民生无小事’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举例说明(如粮囤管理、交通升级、教材普及)。”

这道题,是她和礼部的同事们一起商量的——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际,让考生知道,政论不是空泛的文字,是藏在每一次粮囤检查、每一趟公交车、每一本教材里的。

午时,第一场考试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林晓雅跑过来,拉着悦薇的手:“悦薇姐姐,我把粮囤管理的案例写进去了!我说去年东海县公社用智能测湿仪减少损耗,这就是‘民生无小事’,对不对?”

“对!”悦薇笑着点头,“晓雅,你答得很好,下午的专业课继续加油!”

赵建国也走了出来,手里拿着答题纸,兴奋地说:“姑娘,俺把水电维修的重要性写进去了!俺说公社的水管坏了,社员们没水用,这就是民生大事,俺要是学会了,就能及时修,不让社员们遭罪!”

考场外,礼部的工作人员已经摆好了凉棚,里面放着解暑的绿豆汤和青稞饼。张老汉坐在凉棚里,喝着绿豆汤,跟旁边的考生说:“俺这辈子没想过能考大学,现在大明给了俺这个机会,俺就算考不上,也得把‘民为邦本’的道理记在心里。”

悦薇看着这一幕,掏出帆布包里的青稞饼,咬了一口——是妈妈早上给她装的,带着家的味道。她想起妈妈说的“教育要暖到百姓心里”,现在,她好像做到了。

东海县公社考场:方叔的守护

与此同时,东海县公社的考场外,方叔正带着社员们往凉棚里搬青稞粥。六月的东海县,中午已经有些热,社员们把凉棚搭在考场的老槐树下,风一吹,满是槐花香。

“方叔,粥熬好了,您先尝尝?”社员刘大伯端着一碗粥走过来,粥里还飘着几颗红枣——是公社食品厂新做的,特意给考生准备的。

方叔接过粥,却没喝,而是走到考场门口,往里面望了望:“等考生出来再喝,先把粥盛好,凉一会儿,别烫着孩子们。”他手里拿着一张考生名单,上面记着每个考生的名字和家庭情况——有个叫李小花的考生,家里是贫困社员,方叔特意让社员给她准备了新的钢笔和笔记本。

辰时许,考场里传来翻答题纸的声音。方叔坐在凉棚里,想起半年前筹备考场的日子——社员们一起把公社小学的教室腾出来,换了新的木桌凳,还在墙上贴了“均平三十载,笔底见民生”的标语。有次下雨,教室的屋顶漏雨,社员们连夜用帆布把屋顶盖好,还在地面铺了干草,怕考生滑倒。

“方叔,您看,那不是小花吗?”刘大伯指着考场门口,李小花正低着头,好像有些紧张。方叔赶紧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奶糖:“小花,别紧张,就跟平时在公社学习一样,你复习的《大明国宪典》都记熟了,肯定能考好。”

李小花接过奶糖,剥开糖纸塞进嘴里:“方叔,我知道,我想考闽省茶乡学院的茶叶加工专业,将来回来教社员们做精品茶,让大家的茶叶能卖个好价钱。”

方叔点点头,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姑娘,有志气!等你考上了,方叔给你送新麦饼当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