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查大侠(2 / 2)

他顿了顿,见金庸听得专注,撇撇嘴,您老也喜欢听马屁啊。

所谓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好名,名不虚传。

“我觉得,您的小说,和其他武侠小说作者不同的是,它结合了历史背景,以假乱真,电视剧以往的改编,或侧重于武功招式的展现,或侧重于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但我认为,真正需要抓住的,是那种历史感,比如结尾成吉思汗的自问‘到底什么才是英雄?’这才是这本书的主旨。”

方远的这番话,显然把金庸听爽了。

“方老板对《射雕》的理解,确实有些见地。那么,依你之见,若由星火文化来改编,将如何呈现这部作品的魂?又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人物群像和地理跨度?”

方远一听这话,心知有门了:“查先生,我们认为,改编的首要原则是‘尊其神髓,塑其骨肉’。不是简单复述情节,而是要深刻理解并呈现您寄托于故事中的那份侠义精神、家国情怀以及人物成长的弧光。”

“技术上,我们会不惜投入最好的制作资源。场景上,实景拍摄,力求还原您笔下从蒙古大漠的苍茫到江南水乡的灵秀,再到桃花岛的奇诡,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武侠世界。

服装、道具将符合历史与人物身份。武打设计将避免浮夸特效,追求硬桥硬马的真实感与中华武术的美学意境相结合,展现降龙十八掌的刚猛、打狗棒法的精妙、弹指神通的神奇。”

“最关键的是剧本和选角。我们会邀请对您作品有深刻理解、兼具文学功底和编剧经验的大家来操刀剧本。

除了主角不说,我们甚至希望能深入挖掘如江南七怪、全真七子等配角的光芒。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既要保证情节的紧凑推进,也要给人物情感和主题表达留足空间。”

金庸显然听入神了。频频点头。

“我们追求的不是快餐式的娱乐产品,而是希望能倾尽全力,打造一部有史诗气质、有历史厚重感、有深刻人性刻画、能经得起时间反复观看的经典之作。

让观众不仅能沉醉于精彩的江湖故事,更能被其中蕴含的侠义、诚信、爱国的情感所深深打动。”

会谈持续了远超预定的时间。金庸就郭靖黄蓉情感线的处理、成吉思汗与中原武林的关系、华山论剑的意境呈现等具体问题,与方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方远结合自己前世对多个版本改编的得失认知和此生对市场的理解,应对得宜

末了,金庸没有立刻答应,但态度已然明确缓和了许多,眼中甚至流露出颇为赞赏的神色。他沉吟片刻。

“方老板的见解和诚意,尤其是对《射雕》内核的理解和这份打造经典的决心,令我有些意外,也颇感欣慰。

改编权的事情,涉及具体法律和商业条款,可以让我的代理律师与贵公司详细洽谈。

原则上,我是愿意与你合作的。希望你们能真正做出一部不负《射雕》盛名的影视经典。”

会谈结束后,金庸亲自将方远和黄霑送到茶室门口,方远再次郑重道谢,并承诺会尽快让公司的法律团队与金庸的代理律师讨论细节。

坐进车里,黄霑哈哈大笑:“方生!犀利!真是犀利!我同查先生相识多年,甚少见到他对改编思路认可!”

方远也笑道:“全靠霑叔您牵线搭桥,这份人情我记下了。”

“这算什么!有需要我出声的地方,随时开口!”黄霑拍着胸脯。

“查先生呢个人,最重诚意同实力。你今日表现出的专业同决心,已经赢得他的认可。后面嘅细节谈判,只要条件不说太离谱,我顾及问题不大。”

车子驶离浅水湾,黄霑的兴奋劲儿还没过,但是语气变得稍微凝重了些。

“方生,讲真,虽然今日会谈成功,查先生也给足面子。但翻拍《射雕》,真不说一件容易事。

佳艺电视台77年拍过一版,虽然制作粗糙,但米雪的黄蓉,大家都很喜欢。最重要的是,无线台前几年的版本,王晶老豆监制,黄日华、翁美玲主演,那部《射雕英雄传》……唉,真是拍到街知巷闻,深入人心啊!”

方远握着方向盘,点头赞同。

83版《射雕》,确实是横在所有后来者面前的一座高山。

黄日华的郭靖、翁美玲的黄蓉、秦煌的周伯通、刘丹的洪七公……几乎成了几代人心中的标准答案。

它的音乐更不是轻易能够撼动甚至超越的。

方远撇了撇黄霑,还不是你写的歌,现在让我压力很大。

他非常清楚,翻拍经典,尤其是如此经典的版本,赞誉和质疑会同时如潮水般涌来。观众会拿着放大镜,将新版与老版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对比:这个郭靖有没有黄日华憨厚?那个黄蓉有没有翁美玲灵秀?梅超风够不够恐怖?欧阳锋够不够狠毒?任何一点不符“记忆”,都可能招致口诛笔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