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记者捏着杨靖托老韩头侄女捎来的信,拇指在相纸边缘摩挲出薄茧。
三张照片在台灯下泛着暖黄光晕——第一张护粮队排成齐整的两列,蓝布衣裳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底下补丁摞补丁的旧衣,却偏偏把麦穗举得老高,阳光顺着麦芒扎进镜头;第二张是孩子们围在王念慈身边唱歌,小丫头们的蓝布围兜上歪歪扭扭绣着小花,鼻涕泡都挂在照片里;第三张最让他心跳——老针线的手,指甲盖里还沾着线头,指腹磨出的茧子像老树皮,正抚过蓝布上用白线绣的麦穗纹,针脚密得能数清。
信纸上只歪歪扭扭写着一句:平安屯没搞独立,只搞了冬衣。陈记者突然拍了下大腿,茶缸里的茉莉花茶溅在裤腿上都顾不上擦。
他想起上个月来屯里采访兔毛换布时,杨靖蹲在晒谷场啃凉馍,说咱得让衣裳既能遮风,又能装下咱的精气神。
那股子机灵劲儿,比县城里念过书的小青年还冲。
这画面,有时代气息!他抓过钢笔在稿纸上唰唰写标题,笔尖戳破了两张稿纸才定下《平安屯,新气象!
》。
连夜蹬着二八杠往县城赶,后架上的帆布包颠得啪啪响,里面装着照片和写满批注的稿子。
编辑部老张头正啃着冷馒头改稿,凑过来看了眼照片,突然把馒头往桌上一墩:这配文得加一句——民间自发,符合自给自足政策精神
三天后,《松江日报》头版下方,蓝布衣裳的护粮队占了小半版。
陈记者特意让印刷厂多印二十份,塞进军邮袋时拍了拍:可得给平安屯的老少爷们儿都瞅瞅。
报纸是跟着送粮车进屯的。
张大山刚把报纸从车斗里掏出来,晒谷场的大喇叭就炸了——他举着报纸蹦上石磨,嗓子像破了的唢呐:咱平安屯上报纸啦!
头版!
头版!
老杆子叼着烟袋锅子凑过来,烟丝都掉在裤腰上:念!
念!
给咱听听咋说的!
松江县平安屯村民自力更生,以兔毛换布,集体缝制冬装,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张大山念到新时代农民时,喉咙突然哽住,抹了把眼角,编辑还说,这是民间自发,符合政策!
晒谷场炸了窝。
王二婶举着锅铲从灶房跑出来,围裙带子都散了;栓子他爹把挑水的扁担往地上一杵,溅了自己一裤腿水;最热闹的是铁蛋娘,她挤到最前头,脸涨得跟煮烂的红芸豆似的,突然转身往家跑,跑两步又回头喊:老针线婶子!
您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