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海防危机(2 / 2)

那依王尚书之见,就眼睁睁看着海盗横行,百姓遭殃?李忠怒目圆睁,朝廷养兵千日,就是为了保境安民!若连这都做不到,要这百万大军何用?

李尚书此言差矣!一位文官挺身而出,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海战不同于陆战,风浪无情,我军不习水战,贸然出海,恐重蹈当年征倭之覆辙。不如以守为攻,加固沿岸堡垒,待海盗自退。

朝堂之上,瞬间分为两派,一方主剿,一方主守,争论不休,声音嘈杂,却大多流于空泛,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皇帝的脸色越来越沉,目光扫过争论的群臣,眼中闪过深深的失望。

墨临渊静静观察着这一切。他注意到太师在争论中始终保持着超然姿态,偶尔点头附和防守派言论,却从不直接表态。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与他平日积极参政的作风大相径庭,令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意图。

云舒站在角落,目光敏锐地捕捉到太师的一个微小动作:当提到海盗拥有火炮时,太师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玉扳指,这是他紧张或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这个细节被云舒记在心里,她曾在太师府做客时注意到过。

够了!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如雷霆炸响,瞬间压下所有争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低头屏息。

皇帝的目光扫过争吵的官员,带着失望;再掠过低头不语的官员,带着不满;最终,如同寻找定海神针般,牢牢定格在沉稳如山的墨临渊身上。这个过程延长了期待感,仿佛在无声地询问:靖王,你有何见解?

墨临渊深吸一口气,缓步出列。他每一步都沉稳有力,玄色衣袍在殿中晨光下流转着沉静的光泽。他先向皇帝行了一礼,这才开口,声音清越而有力:

陛下,臣以为,海盗之患,非同小可。能伏击水师,劫掠漕运,绝非寻常流寇。其装备精良,组织严密,行动有章法,背后必有强援,甚至...朝中有人为其耳目。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目光不约而同地瞟向太师。太师面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只淡淡道:靖王此言,可有证据?

墨临渊不卑不亢:证据尚在查证。但臣在北疆时,曾遇胡人细作潜入军营,窃取军情。当时亦是无证可查,却因忽视蛛丝马迹,导致一场大败。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他顿了顿,继续道:东南水师常年上报海晏河清,为何一朝之间,海盗竟如野火燎原?臣怀疑,海盗与某些官员勾结,甚至...有人故意放任海盗壮大,以达到某种目的。

太师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但面上依旧平静:靖王言重了。海防之事,老臣也曾多次上书,奈何朝廷拨款有限,地方官员懈怠,非一人之过啊。

皇帝眉头紧锁,显然被墨临渊的话触动。他沉声道:靖王所言,朕亦有所思。但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平定海盗之乱,安抚百姓。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主剿派和主守派都噤若寒蝉,生怕被皇帝点名担此重任。太师则微微垂首,似乎在思索对策。

墨临渊目光扫过太师,心中暗自警惕。方才那番话,已是在试探太师反应。而太师的回应虽滴水不漏,但那瞬间的瞳孔收缩,没能逃过他的眼睛。

云舒此时也明白了墨临渊的用意。他不是为了争辩剿与守,而是在寻找海盗背后的真相。作为现代人,她深知官匪勾结的危害,历史上的海盗问题,往往都与腐败密切相关。

殿外,秋风渐起,吹动檐角铜铃,发出清脆而略带凄凉的声响。一片枯叶被卷入殿内,轻轻落在御阶之下,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皇帝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最终,带着不容置疑的重托与探寻,落在墨临渊身上:靖王,海疆不宁,朕心难安啊!

这一声呼唤,重若千钧,将所有矛盾与期待,瞬间聚焦于一人之身。

墨临渊心中了然,皇帝已下定决心。他双膝跪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斩钉截铁:臣,愿为陛下分忧!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正要开口,却见殿外又一名传令兵狂奔而入,同样高举着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报,声音嘶哑:陛下!又...又一道八百里加急!泉州府遭袭,知府殉职,城中粮仓被烧,损失惨重!

皇帝脸色骤变,一把抓过军报,匆匆阅览,额头青筋暴起:好胆!好胆!竟敢攻打州府!靖王!

墨临渊沉声道:臣在!

朕命你即刻筹备,前往东南,统筹一切军政要务,务必...平定海疆!皇帝的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决绝。

墨临渊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殿外,乌云密布,一场秋雨即将落下。而朝堂之上,一场更大的风暴,已然开始酝酿。

在众臣复杂的目光中,墨临渊缓缓起身,目光与云舒短暂交汇。无需言语,彼此心领神会——他们的战场,即将从朝堂,转移到那波涛汹涌的东南沿海。

皇帝疲惫地挥了挥手:退朝。靖王留下议事。

百官鱼贯而出,殿内只余皇帝、墨临渊与云舒三人。殿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隔绝了那些窥探的目光。

金銮殿内,龙涎香袅袅,晨光已逝,暮色将至。一场关乎国运的博弈,悄然拉开序幕。

而远方的海面上,黑旗猎猎,炮声隆隆。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