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兵发济北(1 / 2)

大河上劫得的十艘粮船,如同十记强劲的补药,注入了高鉴集团本有些紧绷的躯体。粮秣充盈,军心大定,高鉴的目光,便不再局限于武阳一郡之地。他的重心,悄然转移至武阳郡东部边境,毗邻黄河、水网密布的武水县。

此处,俨然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隐秘的水寨。郡内所有能征集到的船只,无论大小,从简陋的舢板、渔船到稍具规模的货船,都被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河面上桅杆如林,岸边上匠人叮当,正对船只进行加固、改造,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军事运输需求。空气中弥漫着桐油、木材和河水特有的腥气,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与躁动,在武水河畔无声地积聚。

高鉴亲自坐镇于此,日夜督导。他深知,东进青兖,水道将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和快速通道。然而,何时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需要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一个能搅动天下大势,吸引各方目光,从而让他这“暗度陈仓”之举更具突然性和成功率的契机。

这个机会,很快便伴随着快马蹄声,踏碎春日的宁静,送到了他的面前。

这一日,高鉴正在临时搭建的望楼上,俯瞰着河面上繁忙的景象,亲卫统领葛亮快步登楼,呈上一封来自贵乡、由魏征亲笔书写的紧急军报。

高鉴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信上详细记述了不久前发生在洛阳附近的惊天巨变:李密、翟让奇袭兴洛仓得手,开仓放粮,饥民影从;随后大破东都派来的征讨大军,阵斩无数,缴获丰厚;最终,李密被拥立为魏公,建元改制,四方豪杰纷纷归附,瓦岗军声势一时无两,已呈席卷河南之势!

“好!好一个李密!好一个魏公!”高鉴猛地合上军报,眼中精光爆射,非但没有因为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的崛起而感到忧虑,反而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与决断。他转身,对葛亮厉声道:“立刻飞马传讯,请魏先生速来武水!要快!”

魏征接到消息,深知事关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仅带数名随从,连夜策马疾驰,赶赴武水。当他风尘仆仆地踏入高鉴那间简陋却戒备森严的临水大帐时,高鉴正背对着他,凝视着悬挂在帐壁上的巨幅青兖舆图。

“主公!”魏征来不及客套,气息微促,“李密称公,河南震动,天下瞩目皆在洛口!此正是我等……”

他话未说完,高鉴已然转身,目光灼灼地接口道:“正是我等向济北进发的天赐良机!玄成,你我所见略同!”

两人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中。李密在河南闹出如此巨大的动静,必然吸引隋室残余力量以及周边大小势力的绝大部分注意力。尤其是洛阳方向,短期内绝无可能再有余力东顾。而盘踞在济北郡的势力,其注意力也难免会被西面的风云变幻所牵引。此时出兵,正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高鉴猛地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笔墨跳动,“传令!全军即刻起进入战备状态,所有士卒营中待命,无令不得外出!所有指挥使及以上将领,速至中军大帐议事!违令者,军法从事!”

命令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武水大营以及周边驻防的各部。原本还在进行日常操练的士卒们立刻被召回营区,刀出鞘,箭上弦,一股肃杀之气瞬间取代了往日的喧嚣。通往中军大帐的道路上,马蹄声急促,收到命令的将领们,无论身在何处,皆以最快速度向大帐汇聚。

不多时,中军大帐内已是将星云集。张定澄、韩景龙、刘苍邪三位兵马使居前,其后是王云垂、丁宣、顾陆离、邓佑、罗世横、冯禹等指挥使,以及苏念安、薛云徙等一众都尉。人人甲胄在身,面色肃然,知道必有重大行动。

高鉴立于主位,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指向舆图上济北郡的位置,声音沉凝而有力:“诸位!瓦岗李密,已克兴洛,败官军,称魏公,河南之地,尽皆震动!此乃天下之变局,亦是我武阳之机遇!”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隋室目光被李密所吸引,洛阳自身难保,无暇东顾。盘踞济北的朝廷势力,亦必为西面之事所惑,防备松懈!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帐中诸将闻言,精神大振,跃跃欲试之情溢于言表。

“然!”高鉴话锋一转,“武阳乃我等根基,不容有失。东进之战,贵在神速,亦需稳固之后方!”

他随即宣布决策:“韩景龙!”

“末将在!”韩景龙踏前一步。

“命你率第二军,留守武阳郡!严密监控四方动向,尤其是北面窦建德、西面汲郡、南面大河之动静!确保我军根基之地,稳如磐石!可能做到?”

韩景龙沉稳抱拳,声如金石:“主公放心!韩景龙在,武阳便在!绝不让任何宵小,扰我后方!”

高鉴点头,目光转向魏征:“玄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