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地裂(1 / 1)

大业十三年的二月,天象晦暗,人心浮动。凛冬的余威尚未散尽,一股更为酷烈的寒流,已自帝国的肌体深处席卷开来,所过之处,基石崩裂,山河震颤。

二月初一(壬午),边陲重镇朔方,寒意刺骨。鹰扬郎将梁师都,早已不满隋室统治,更兼郡丞唐世宗多方掣肘,积怨已久。一日,他悍然发难,率亲兵突入郡衙,刀光闪处,郡丞唐世宗血溅五步,当场殒命。梁师都随即掌控郡城,收缴兵符,自称大丞相。为抗衡可能到来的朝廷围剿,他毫不犹豫地遣使北上,向强大的突厥称臣,借以为援。朔方,这把帝国北疆的锁钥,就此易主,胡尘隐隐,漫过长城。

几乎与此同时,北地的另一重镇马邑,亦在酝酿风暴。太守王仁恭,贪婪无度,坐拥满仓粟米,却在饥民遍野之际,闭仓不赈,只顾中饱私囊。郡中豪杰、鹰扬府校尉刘武周,骁勇仗义,深得人心,更因缘际会,与王仁恭的侍妾私通。奸情恐露,杀心遂起。

刘武周先是散布言论,激愤扬言:“如今百姓饥馑,僵尸塞道,王府君却紧闭粮仓,见死不救,这岂是为民父母者该做的事吗!”此言一出,早已怨声载道的军民无不愤慨。

刘武周见人心可用,便称病在家,暗中联络郡中豪杰。待众人前来探视,他宰牛置酒,慷慨陈词:“壮士岂能坐以待毙,填于沟壑!如今官仓粮食堆积如山,谁敢与我一同取之?”

“愿随刘公!”豪杰群起响应。

二月初八(己丑),马邑郡衙。王仁恭正端坐堂上处理公务,刘武周假意拜谒,其党羽张万岁等人紧随其后。众人径直闯入,快步登阶,未待王仁恭反应,刀锋已至!血光迸现,王仁恭头颅被斩下。张万岁提其首级出衙示众,郡中官吏兵卒,惊骇莫名,无人敢动。

刘武周当即下令,打开所有官仓,尽数赈济饥民!同时传檄马邑郡下属各城,皆望风归附。短短数日,便聚兵万余人。刘武周自封太守,效法梁师都,亦遣使前往突厥,表示归附。帝国北门,双阙洞开!

就在北地烽烟四起之际,中原核心,更大的风暴在瓦岗山麓生成。李密,这位身负才华与野心的贵族,再次向瓦岗寨主翟让进言,目光灼灼:

“如今东都洛阳空虚,守军缺乏训练;越王杨侗年幼,留守官员政令不一,士民离心。段达、元文都之流,昏聩无能,绝非将军对手。若依我计,天下可传檄而定!”

他先派心腹裴叔方潜入东都侦察虚实。东都留守官员察觉后,方才开始部署防御,并向远在江都的皇帝告急。

李密得报,对翟让道:“事已至此,不容再犹豫!兵法云:‘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如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储粮巨万,距东都百余里。将军若亲率大军,轻装疾进,突然袭击,官军路途遥远难以救援,仓城又无防备,夺取它如同拾取遗失之物般容易!待他们得到消息,我们早已得手。届时开仓放粮,赈济穷苦,远近百姓,谁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聚!然后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即便官军来攻,我们已有准备。再传檄四方,招揽贤才,授予兵权,推翻暴隋,推行将军仁政,岂非宏图伟业!”

翟让虽为寨主,却自知谋略不及李密,叹服道:“此乃英雄之略,非我所能及。我愿听从号令,尽力配合,请君先行,我为您压阵。”

二月九日(庚寅),李密、翟让亲率七千精兵,自阳城北出,翻越方山,悄无声息地自罗口扑向庞大的兴洛仓(即洛口仓)。守军猝不及防,仓城一鼓而下!

巨大的粮仓开启,任由饥民取用。消息如同野火蔓延,四面八方衣衫褴褛的百姓,扶老携幼,背负箩筐布袋,涌向洛口仓,道路上人流络绎不绝,昼夜不息。

瓦岗军的举动,不仅赢得了民心,更吸引了有识之士。朝散大夫时德睿举尉氏县响应李密。更引人注目的是,前宿城令祖君彦,自昌平千里来投。祖君彦乃北齐名臣祖珽之子,博闻强识,文采斐然,海内知名。当年吏部侍郎薛道衡曾向高祖杨坚举荐,杨坚因厌恶其父(曾作歌谣助北齐后主杀名将斛律光)而拒用:“此乃歌杀斛律明月之人儿邪?朕不需此类!”隋炀帝即位后,更忌其名,只按常例授其东平书佐,检校宿城令。祖君彦自负才华,常郁郁不得志,早有乱心。李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座上宾,军中所有文书檄文,尽数委托。

东都越王杨侗闻洛口仓失守,大惊,急派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率步骑二万五千讨伐李密。此时东都上下,皆视李密为“饥贼盗米”,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国子监三馆学士、贵族豪门的亲戚子弟,争相从军,试图捞取军功。这支“华丽”的军队,装备精良,服饰鲜明,旌旗招展,鼓号喧天,带着盲目的自信出发。

刘长恭部正面进军,又命河南讨捕使裴仁基自汜水西进,意图前后夹击,约定十一日会师于洛口仓城南。然李密、翟让早已获知其部署。

东都兵先至,士卒未及早餐,刘长恭便催促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西岸列阵,南北绵延十余里。李密、翟让挑选骁勇,分作十队,令四队埋伏于横岭下等待裴仁基,自率六队在石子河东岸布阵。

刘长恭见对岸瓦岗军数量似乎不多,心生轻视。翟让率先接战,稍有不利。李密见机,亲率精锐侧翼横击!隋军饥疲交加,阵脚大乱,顿时大败。刘长恭等人弃甲曳兵,脱下华服混入乱军才得以逃脱,狼狈奔回东都,士卒死伤十之五六。越王杨侗无奈,只得赦免其败军之罪,加以抚慰。

李密、翟让尽收隋军丢弃的辎重器械,声威大震!

经此大胜,翟让深知李密才具远胜自己,遂与众人共推李密为主。

二月十九(庚子),设坛场于洛口,李密正式即位,称魏公,改元永平,大赦天下。行政文书称“行军元帅府”;魏公府设置三司、六卫,元帅府置长史以下官属。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其府署规模减元帅府之半;以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积为右武候大将军,分统部众;任命房彦藻为元帅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封赏各有差等。

一时间,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各方义军豪帅,如孟让、郝孝德、王德仁、房献伯、王君廓、李士才、魏六儿、李德谦、张迁、李文相、黑社、白社、周北洮、胡驴贼等,纷纷归附李密。李密皆授予官爵,令其各领本部,设置百营簿统一管理。归降者络绎不绝,部众迅速膨胀至数十万。遂命护军田茂广筑洛口城,周回四十里,作为根本。又派房彦藻引兵向东略地,连取安陆、汝南、淮安、济阳,河南郡县大多陷落。

地裂之势,已不可阻挡。自北疆至中原,帝国的根基正在一块块崩塌,新的势力在废墟与烽烟中野蛮生长,勾勒出一幅群雄逐鹿、天下板荡的苍茫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