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18章 埋种的不说哪天生芽

第218章 埋种的不说哪天生芽(1 / 2)

那片焦土,黑得像天穹撕裂后留下的豁口,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绝望的死气。

风一吹,扬起的不是尘土,而是细腻的、带着草木尸骸气味的黑色灰烬。

就在这片死寂的中央,一个佝偻的身影正顽固地与这片绝境对峙。

那是个老农,满脸的褶子深得能夹住落下的灰,他挥舞着一把破旧的锄头,日复一日地在灰烬中翻动着坚硬的焦土。

他的动作迟缓而固执,像一尊即将风化的石像,在进行一场毫无希望的祭祀。

陈默没有惊动他,只是像一缕无声的影子,悄然走近。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瞬间便洞悉了老农行为背后的玄机。

老农挖掘的沟壑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精准地沿着地底早已烧成炭的粗大树根的走向蜿蜒。

腐根引水法!

这是一种古老而几近失传的旱地耕作智慧。

烧死的树根在地下腐烂后会形成天然的疏松通道,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能最大程度地将夜间的稀薄露水和偶发的微量降雨导入土壤深处,滋养根系,为种子的萌发创造出一线生机。

这老农,守着一片死地,却在为它重塑一套看不见的活水血脉。

陈默心中泛起一丝微澜。

他没有开口指点,而是默默走到另一端,拾起一把被遗弃的破镐,以一种无声的默契,加入了这场与天争命的劳作。

他的动作比老农快得多,也精准得多。

他挖掘的沟渠更深,走向更利于汇聚水汽。

挖到沟底后,他并未停下。

他走到村落废墟旁,从烧塌的灶台下扒出细腻的草木灰,又从一堆被烧焦的兽骨中敲出骨粉,将两者混合在一起。

“老哥,”他沙哑地开口,声音像是被风沙打磨过,“把这个填进沟底,能保肥,还能中和土里的火毒。”

老农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诧,他停下动作,看着陈默娴熟地将灰白色的粉末均匀撒入沟渠。

陈默又从自己那干瘪的行囊里,倒出最后一把种子。

那不是粮食,而是他沿途收集的耐旱草籽——能开出紫色小花的荆芥,叶片肥厚的鼠曲草,还有根系能深入地底固氮的野豌豆。

他将种子撒入沟中,对老农说:“先种这些,它们能活。等它们把地养肥了,明年就能种庄稼了。”

做完这些,他环顾四周,从废墟里找出几个残破的陶罐,在罐底小心翼翼地敲出几个细小的孔洞。

他将陶罐埋入几条沟渠的交汇处,只露出罐口。

“这是……”老农看得目瞪口呆。

“微型蓄水窖。”陈默淡淡道,“夜里有露水,会自动渗进去。天再旱,也能保住一捧救命水,让嫩苗熬过去。”

老农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个陌生人,看着他条理清晰、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数周之后,一场久违的春雨终于降临。

当雨水停歇,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时,那片死寂的焦土之上,沿着一道道蜿蜒的沟壑,竟真的冒出了一片片倔强的、鲜嫩的绿意!

老农跪在田垄间,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那些新生的嫩芽,老泪纵横。

他猛然回头,想要寻找那个布衣草履的身影,却发现那人早已消失不见。

“恩人,你叫什么名字啊!”他朝着空旷的田野嘶声大喊。

风中只传来一句飘渺的回音:“我只是个……路过撒籽的。”

陈默的身影,早已没入了远方初生的薄雾之中。

千里之外,江南书院。

苏清漪正在开讲她荣休前的最后一课——《无名之始》。

今日的讲堂异常空旷,没有讲台,没有经卷。

她一袭素衣,手捧一个粗朴的陶罐,步入庭院中央,学生们则环绕她席地而坐。

她没有说任何开场白,只是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将陶罐缓缓倾斜。

哗啦啦……

一捧混合着各种形态的种子,被倒在洁白的石板上。

有来自高原的饱满青稞,有来自沙漠的细小沙米,还有来自湿地、形似野草的稗稻。

“谁能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她清冷的声音响起。

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相辨认。

“先生,这是官府推广的耐寒青稞!”

“那是《农桑辑要》里记载的抗旱沙米,据说百日可收!”

“这是南沼之地的野生稗稻,灾年可充饥!”

听着弟子们对答如流,苏清漪的脸上却无半点笑意,反而浮现出一丝悲悯。

“很好。”她点了点头,声音却陡然转冷,“你们所有人都认得它们的名字,也知道它们的用处。可你们有谁,认得第一个在万千野草中发现稗稻可以果腹,并把它放进土里的那个饥民?有谁知道,第一个在风沙里筛选出沙米,并用性命去赌它能活的那个牧人?”

满场皆寂。

“我们记住了无数被冠以名号的果实,却遗忘了所有无名的播种者。”苏清一字一句,声音如冰珠落地,“今日之课,到此为止。”

课毕,她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将自己毕生所着的无数教案、讲义,一卷卷投入火盆。

熊熊烈焰升腾,映照着她决然的侧脸。

在所有心血化为灰烬之后,她只留下了最后一页薄薄的纸,交予继任的讲师。

纸上只有一句话:“真正的启蒙,不是告诉世人该信奉哪道光,而是让他们亲眼看见,第一株嫩芽,是如何从无名的黑暗中冒出来的。”

几乎是同一时间,北境,“影阁”秘地。

柳如烟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弟子,宣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解散影阁。

“少主,万万不可!”众人大惊失色,纷纷跪倒。

柳如烟一袭黑衣,立于堂前,神色却前所未有的平静。

她看着这些追随自己多年的影子,缓缓道:“从前,我们藏身黑暗,记录真相,是为了在长夜里为世人举起一盏灯,让他们仰望光明,心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