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14章 扫雪的不问门朝哪

第214章 扫雪的不问门朝哪(1 / 2)

白头隘口,风雪如刀。

那微弱的金属脆响消散后,天地间只剩下一种令人心悸的死寂。

隘口狭窄处,一支庞大的商队被困在深可及腰的积雪中,进退维谷。

十几匹健壮的挽马已经力竭倒毙,僵硬的尸身很快被新雪覆盖,只露出绝望的头颅。

不远处,几名官府派来的巡丁正在奋力清雪。

然而他们的方法却愚不可及——只顾着铲开官道正中的一条线。

这非但无用,反而将积雪在道路两侧堆砌成两道愈来愈高的雪墙,不仅让视野变得更加狭窄,更让被困的商旅连掉头都成了奢望。

“完了,这雪墙一堵,风全灌进来了,再过一夜,所有牲口都得冻死!”商队管事捶胸顿足,满脸绝望。

混迹在避风人群中的陈默,那张被风霜雕刻得平平无奇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那双深邃的眼眸扫过巡丁徒劳的动作,又看了看山体的走向和风吹来的方向,仿佛在阅读一张无形的地图。

他没有号令,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从一辆货车上解下一把备用的木铲。

他没有走向官道中央,反而走到了雪墙的边缘,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蹲下身。

他没有垂直向下猛铲,而是将木铲以一个极为刁钻的角度,斜斜地切入坡脚。

“嗤啦——”一声轻响。

他手腕一抖,顺着雪的自然纹理和重力,轻轻一推。

一大块被压实的积雪,竟如豆腐般被完整地切下,顺着他开辟出的斜坡滑入了路旁的深沟。

他的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每一次铲动都恰到好好处,仿佛不是在对抗积雪,而是在为它们指引一条该去的路。

“喂!你干什么呢?别把路基给铲塌了!”一名巡丁高声呵斥。

陈默置若罔闻,只是不紧不慢地沿着坡脚,开辟出一条蜿蜒的引流槽。

很快,奇迹发生了。

那些被巡丁们费力铲到两侧的浮雪,竟顺着这条不起眼的引流槽,开始自发地向沟壑中滑落。

原本坚不可摧的雪墙,从根基处被瓦解,通行压力骤然减轻。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商队管事看得目瞪口呆。

陈默这才站起身,随手从货车上扯下几根颜色鲜艳的布条,交给一个冻得发抖的伙计,言简意赅:“绑在背风面的树干上,每隔三十步一根。再找些石头,三块一堆,放在石头能露出的地方。”

他又指了指商队中一条瑟缩的猎犬:“让它在前面探路,它能闻到雪下空洞的味道。”

商队的人将信将疑,但死马当活马医,立刻照办。

三日后,当官府的增援队还在山下为如何爆破雪墙而争论不休时,一条蜿蜒曲折、绕开了所有风口与暗坑的安全小径,已经悄然出现在白头隘口。

商队虽然损失惨重,但剩下的人和货物,竟奇迹般地全部脱困。

管事激动地四处寻找那位布衣恩人,想要重金酬谢,却发现那人早已不见踪影。

只有雪地上留下一排极浅的脚印,仿佛在告诉世人,他只是顺路走过,很快,便被新一轮的飞雪彻底覆盖。

千里之外,新朝都城。

苏清漪受邀审定新颁的《全国驿路维护条例》。

提案中,朝中大员建议设立专职的“清道司”,每旬派人巡查,以保证政令畅通。

苏清漪没有立刻表态,而是亲自带队,赶赴边陲一个以严寒着称的小镇考察。

她没有惊动官府,只着便装,行走于乡野之间。

她惊讶地发现,这里的道路虽然积雪颇深,却总有一条能容纳一人一车通行的路径,从未断绝。

她拦住一位赶着毛驴的老汉询问。

老汉笑着指了指家家户户的门前:“官府哪管得过来?咱们这有‘晨扫制’,天一亮,各家自愿扫门前十步雪,谁家有余力,就多扫一段。那些半大的孩子,负责把削好的竹片插在路边做标记,要是被雪埋了,就补上。村里眼力最好的老人,每天绕一圈,看看哪条路走得最顺。”

苏清漪心头一动,走近细看那些竹片标记。

她发现,竹片上刻着的痕迹,其间距与方向,竟与一套早已失传的阵法暗合。

那正是多年前,陈默为了在混乱的难民营中高效疏散人群,所设计的“三步分流法”的民间演化版!

用最简单的标记,引导人流自然分岔,避免拥堵踩踏。

回到都城,在条例的最终审定会上,苏清漪推翻了原有的提案。

她清冷的声音回荡在议事厅:“诸公总想着派人去管路,却忘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更是人扫出来的。”

最终,法案被彻底修改,由“官管”变为“民扫官助”。

朝廷不再耗费巨资雇佣劳力,而是将拨款用于为各地购置更坚固耐用的扫雪工具和御寒物资。

更西边的西北矿镇,柳如烟正为一个棘手的局面而头痛。

运送黑金石的驼队,因新修的官道穿越风口,频繁陷入雪坑,牲畜伤亡惨重。

监工们只会用皮鞭催逼,却不知问题的根源。

柳如烟一身劲装,潜入老牧民的帐篷中暗访。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告诉她,原本有一条古道,从不积雪。

那是祖先们走了几百年,靠着观察山势林带,避开所有风口,一步步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