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14章 扫雪的不问门朝哪

第214章 扫雪的不问门朝哪(2 / 2)

但三年前,一位新来的权贵为了图近,强行改线,废弃了古道。

柳如烟没有去找权贵争辩,她只是召集了镇上所有还记得古道的老牧民,重探旧径。

她发现,古人选线的智慧令人惊叹,每一步都紧贴山脊的背风面,每一段都巧妙地借助林带挡雪,步步皆是考量。

她命人伐木,立起一块块简陋的木牌,上面只刻了四个字:“老路知暖。”

随后,她组织镇上的少年,每日清晨,自发清扫古道上的些许积雪,并不断加固那些简陋的标识。

不出十日,被鞭子抽怕了的驼队,竟开始自发地脱离官道,选择了那条“老路”。

伤亡锐减,运输效率不降反升。

柳如烟立于高岗之上,望着下方蜿蜒如龙的驼队,轻声自语:“聪明人修路给别人走,明白人走路给后来人看。陈默,你这套无声无息改变人心的本事,真是越来越像个鬼魂了。”

中原腹地,程雪正在主持一场规模浩大的《民间交通志》续编工作。

一份来自偏远地区的《雪道养护十三式》手稿,引起了她的注意。

其中记载的“斜铲引流法”,通过顺应雪势开辟引导槽来除雪,其核心原理,赫然是陈默当年独创,仅在核心死士营地中传授的“顺势除障术”的简化版!

她立刻下令追查手稿来源。

结果令人意外,口述者竟是一名早已失明多年的老驿卒,由他的儿媳代笔。

当调查人员问及此法师承何人时,那朴实的农家女子想了很久,才说道:“公公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大雪的夜里,有个借宿的扫雪人教的。他看不清那人长什么样,只记得那人一边在火堆旁烤着火,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图,嘴里念叨着‘雪不怕铲,怕堵’。”

程雪合上卷宗,沉默良久。

她最终决定,不再于志书中追溯此法的创始人,只是在总录的扉页上,亲笔加注了一行字:“所有被脚印记住的方向,都是回家的路。”

极北冰岭,李昭阳正护送一批重伤员紧急转移。

突如其来的雪崩,瞬间掩埋了所有路径。

“原地等待救援,只会全部冻死!”李昭阳看着天色,当机立断。

他否决了众人的提议,下达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命令。

“所有人,用毛毡裹紧身体,脸朝下,沿着山体缓坡匍匐滑行!”

“每隔一炷香,所有人朝着雪地撒尿,用颜色做标记,防止迷路!”

途中遇到一处断崖,他竟指导众人解下腰带,一条条连接起来,搭建成一座简易的“绳梯桥”,由身手最好的人先下去,在下方接应。

靠着这些看似粗鄙却异常有效的法子,他们竟在救援队抵达前,全员安全脱险。

有人惊叹地问他,这些救命的奇术是何处学来。

李昭阳只是望向风雪弥漫的远方,苦涩一笑:“一个……从不肯承认自己会走路的兄弟教的。”

夜宿于临时开凿的雪洞中,他听着洞内伤员们平稳的呼吸声,在心中喃喃自语:“阿默,你这家伙,现在是不是也在那座该死的山顶上,教别人怎么让脚印连成一条河?”

晨光熹微,陈默终于跋涉到一处荒废的村落口。

他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正吃力地清扫门前的积雪。

她的扫帚柄已经断裂,只能用手握着一小截,动作艰难而笨拙。

陈默默默走过去,蹲下身。

老妇吓了一跳,还未开口,手中的断柄已被一只温厚的大手接过。

陈默没有说话,只是换了个手握住扫帚头,调整了发力的角度,用自己的身体做示范,教她如何“腰转带动、落地轻推”。

他还顺手从路边捡来两根结实的枯枝,用布条将断裂的扫帚柄重新绑牢。

片刻之后,门前厚重的积雪被清理干净,露出一条通往邻居家的小径。

“谢谢你啊,年轻人……”老妇直起腰,感激地想要道谢,一抬头,却发现眼前早已空无一人。

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她疑惑地转身,却看到自家冰冷的灶台上,不知何时多了一块用余温烘烤得滚烫的红薯,旁边压着一张揉皱的纸条。

她颤抖着拿起纸条,请来邻家识字的孙儿。

少年一字一句地念道:“路,不是人多踩出来的,是愿意扫的人,一点点挪开的。”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书院,苏清漪正在批阅新一届学生的策论。

一份题为《论公共服务之人本核心》的文章让她眼前一亮。

其中,一名学生大胆提出“以清扫半径测算赋税减免”,其引用的核心案例,竟是分析“斜铲引流法”在民间自救中的公共效益。

她提笔,在卷末写下一句朱批:“此子未见高人,却得真传。”

窗外,一株老柳的枝条轻轻摇曳,一片枯黄的柳叶悠悠飘落,穿过窗棂,不偏不倚,恰好盖住了策论末尾那空着的“参考文献”一栏。

夜幕降临,风雪更甚。

陈默早已远离人烟,行至一座荒无人烟的深山。

他找到一间四壁漏风的破庙,打算暂避一夜。

他盘膝坐于神像之下,正欲入定,抵御寒气。

就在万籁俱寂,唯有风声呼啸之时,一阵极其微弱的哭喊声,混杂在风雪里,如同一根被撕裂的蛛丝,若有若无地钻入他的耳中。

那哭声凄厉而绝望,来自山林的更深处。

陈默紧闭的双眼,蓦然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