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11章 铺路的人不踩新土

第211章 铺路的人不踩新土(2 / 2)

卷宗上图文并茂,描绘了一种名为“藤石路”的乡间道路。

当地村民用坚韧的粗藤编织成网,深埋地下作为路基,再于其上覆盖大小不一的碎石并夯实。

此路不仅成本低廉,藤网的柔韧性使其能有效防滑抗震,更能完美贴合山地起伏,无需大规模削山填谷。

苏清漪的指尖轻轻划过那藤网的编织结构图,心中泛起一丝微澜。

这不正是当年陈默为了让难民营的牛车能在泥泞中通行,而设计的“柔性通行带”的巧妙演化版么?

她抬起清冷的凤眸,环视全场,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我们总想着走得快,却忘了,走得稳才是真快。一条路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华丽,而在于它是否能让最多的人,以最小的代价,平安抵达。青砖虽好,却如铁板一块,遇山崩地裂,则寸寸断绝。藤石虽贱,却如筋骨相连,随势而动,生生不息。”

最终,在她的力主之下,那份好大喜功的方案被彻底否决。

朝廷改为“因路施策”,鼓励各地发掘并升级此类民间智慧,官府资金只作为技术推广与材料补助。

北境,风沙弥漫的古商道。

柳如烟一袭劲装,立于高岗之上,冷眼看着不远处一支驼队陷入泥沼,进退维谷。

货主们的咒骂声随风传来,刺耳难听。

她早已暗访得知,这条新开的商道乃是当地权贵为图省事,强行直线穿越湿地而成,而那条历经数百年的古道,却因“年久失修”而被废弃。

她没有去与官府争辩,只是在夜里召集了附近信赖她的牧民少年,带着他们重探那条被遗忘的旧径。

他们很快发现,古人的选线智慧得令人惊叹:道路始终沿着地势稍高的旱地,紧靠林缘以避风沙,巧妙绕过所有软土和沼泽,每一步转折皆有深意。

柳如烟命人在旧道的关键路口立上简易的木标,上面只刻了四个字:“老路不欺”。

又组织少年们成立巡路队,每日将沿途的坑洼用沙石填平。

不出十日,饱受新路之苦的商旅们,便自发地全部回归了这条看似绕远、实则安稳高效的古道。

柳如烟立于高岗,望着下方重新变得熙攘的旧路,唇角勾起一抹无人察觉的弧度,轻声自语:“聪明人修路给别人走,明白人走路给后来人看。陈默,你教我的,我可没忘。”

同一时间,峡谷之内,暴雨如注。

李昭阳护送的粮队被突发的山洪拦住了去路,唯一的木桥被冲得无影无踪。

众人焦急万分,提议绕行几十里外的险峻山路。

“不行,”李昭阳斩钉截铁地否决,“水势未定,绕行更险。”

他观察片刻水流,果断下令,命人将所有运粮大车的帐篷支架和备用绳索全部取来,在湍急的河面上迅速搭成一座简易的“浮筏桥”。

利用洪水的巨大浮力承载桥身重量,再以巨石作为锚点,将桥两端死死固定。

“上下游各设了望哨,闻鼓声急促,即为上游水位暴涨,所有人立刻撤离!”他又下令,“过桥时,单列缓行,人与人间隔十步,切忌齐步奔跑,以免共振!”

在他的指挥下,整支粮队井然有序,有惊无险地全员通过。

一名副将敬畏地问道:“将军,此等神鬼莫测的搭桥术,您是何处学来?”

李昭阳望向被雨幕遮蔽的远方,眼神悠远:“一个……从不肯承认自己会修桥的人教的。”

夜宿营地,他独自坐在篝火旁,望着远处奔腾的河水,喃喃自语:“阿默,你现在,是不是也在那条断流之上,教人怎么让脚印重新连起来?”

深秋,中原腹地的一处新垦村落。

陈默路过村口,见几个孩童正在卖力地夯实一条新土路。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用力过猛,沉重的石夯脱手,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陈默走上前,蹲下身,扶正石夯,握着她的手,示范如何撑腰、借用身体的重量自然下坠,双臂再顺势发力。

他一边做,一边教她念一句简单的口诀:“一落稳,二抬轻,三步一行不回头。”

小女孩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她负责的那一小段路面就变得格外平整结实。

陈默笑了笑,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继续前行。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旧都,一片枯黄的梧桐叶打着旋,悠悠飘落,穿过残破的亭台,落入早已荒废的宰相府后院那口枯井之中。

井底,一块被井水泡得腐朽不堪的木牌静静躺着,叶片落下,不偏不倚,正好覆盖在木牌上那两个早已模糊不清、却曾是他一切耻辱开端的字迹上。

赘婿。

风过,叶动,字迹彻底湮灭于阴影。

陈默的脚步未停,只是这一次,他去的方向,是南方。

那里的风,已经带上了一丝干裂的焦味,那是颗粒无收的土地与席卷千里的人祸,所共同散发出的,饥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