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164章 协同攻关

第164章 协同攻关(1 / 2)

夜色深沉,研究中心的核心古籍解析室内却灯火通明。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格桑卓玛指尖划过古老羊皮卷的细微声响,以及她偶尔调整特殊光谱灯角度时发出的轻咔声。林澈、沈雨霏和赵晴围在一旁,屏息凝神。

“不行,常规波段已经无法显示更多信息了。”格桑卓玛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挫败,“这卷‘禹贡山海密藏’的最后一章,使用了至少三种加密层。我们解开了文字加密和能量印记,但这最后的光感加密……”

她说着,无意间将光谱灯扭向一个冷僻的紫外波段,灯光角度恰好与窗外透入的、被特殊玻璃过滤后的微弱月光重合。

奇迹发生了。

羊皮卷边缘那些看似装饰性的暗金色纹路,骤然如水银般流动起来,腾起一片朦胧的光晕。光晕在空气中交织、凝聚,最终形成了一幅不断变幻的立体星图,星图下方,无数细密如蚁的古篆文如同拥有生命般流转、组合。

“天啊……”沈雨霏轻掩朱唇。

星图之中,几个关键节点被刺目的红光标记,其中一个,正是现代地理坐标上的昆仑山脉核心区域。而那些流转的文字,正与全息投影屏上实时显示的全球能量监测网络数据,进行着骇人的同步对应!

“昆仑墟动,天下大疫。”格桑卓玛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念出了光晕中最醒目的一行箴文,“其波如潮,三盈三虚,周期而作。下一次峰值……根据星象推演与能量潮汐模型计算,就在七十三日之后!”

林澈一步踏前,目光死死锁定着星图旁自动翻译、匹配出的历史疫情时间线——黑死病、天花大流行、西班牙流感……每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浩劫,都与星图中标识的昆仑墟能量波动峰值完美吻合。而监测网络上,代表昆仑墟区域的那个点,正从代表“平静”的淡蓝色,不可逆转地向着“活跃”的橙红色转变。

“不是七十三天,”林澈的声音低沉而冰冷,指向实时数据流旁一个由超级计算机刚刚推算出的、更加精确的模型,“算上加速度,是六十九天!单靠我们,来不及了。”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斩钉截铁:“启动‘昆仑计划’!召集所有能联系到的力量,我们需要……整个世界!”

**第一章:全球智库的组建**

“昆仑计划”的启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在联合国安理会特别授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协调下,人类面对未知威胁时所能展现的最高效的团结机制开始运转。一道道加密级别最高的指令,从这座深藏地下的研究中心发出,飞向全球各个领域的巅峰。

接下来的日子,研究中心变成了一个微缩的“地球村”。专用机场的跑道几乎没有冷却的时刻,不断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机。

第一天,以严谨和挑剔着称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负责人,汉森博士,带着他的核心团队和最精密的量子感应设备抵达。这位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物理学权威,走下舷梯的第一句话便是:“我希望这里所谓的‘能量异常’,能有足够坚实的数据支持,而不是又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第二天,风尘仆仆的是美国NASA的太空生物学家莎拉·约翰逊博士。她刚刚从国际空间站的轮值任务中提前返回,脸上还带着失重环境下的些许苍白。“我在近地轨道上监测到一股异常的宇宙射线背景波动,其源头模指向东亚内陆,”她展示着个人终端上的数据,眼神锐利,“这让我无法再对你们的报告置之不理。”

第三天,印度传统医学研究院的院长,阿育吠陀大师迪帕克·夏尔马,身披白色长袍,带着满身草药的清香和一行闭目诵经的弟子平静到来。“古老的经典中,早已记载过生命能量(prana)与星辰律动的关联,”他温和地解释,“我们或许能提供另一种视角。”

第四天,来自亚马逊雨林深处的萨满玛库,在经历了海关对他随身携带的、部落传承千年的水晶头骨的反复盘查后,终于抵达。他赤足行走在光洁如镜的地板上,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对周围“钢铁丛林”的戒备与不适。“机器轰鸣,遮蔽了大地的心跳,”他通过临时配发的、时常卡顿的翻译器诉说,“只有宁静的心,才能听见世界的呻吟。”

紧接着,非洲部落的巫医传承人、中东地区的苏菲派长老、北欧的符文研究学者、甚至还有几位代表了现代科技最前沿领域的AI伦理学家和量子信息工程师……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知识体系的顶尖头脑,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汇聚于此。

研究中心的招待所瞬间爆满,餐厅里充斥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和更加混乱的手势交流。最初的合作,远比想象中艰难。

汉森博士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直接对古籍的可靠性发难:“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必须尊重科学方法。用一千多年前,充满神话色彩的文本来指导我们最前沿的科研,这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我们需要的是来自粒子对撞机的硬数据,是可重复、可验证的实验结果,不是星象占卜!”

而玛库萨满则在对实验室进行简短“考察”后,表达了他的强烈质疑:“这些铁盒子(指精密仪器)发出的噪音,正在撕裂生命的能量网。你们用它们来寻找疾病的根源,就像用渔网去捕捉风,徒劳无功!”

林澈站在指挥中心的最高处,透过巨大的观察窗,看着下方广场上那群虽然物理距离接近,但认知距离却仿佛相隔光年的专家们。他深知,简单的空间聚集毫无意义,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这些截然不同的“认知语言”,翻译、融合,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认知翻译器的创造与磨合**

赵晴领导的AI团队临危受命。在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的奋战后,一个划时代的“认知翻译系统”原型被搭建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翻译器,更是一个庞大的、可自我学习的“概念映射网络”。

系统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测试场景,就充满了戏剧性。在专门设立的“概念实验室”内,玛库萨满指着一株他带来的、其貌不扬的草药,通过翻译器描述:“它的灵魂是绿色的,能抚平生命之流中的淤塞与浊浪。”

AI系统经过短暂的运算,实验室一端的全息投影上,瞬间出现了这株草药的三维分子结构图,高亮标出了几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碱基团,同时,另一端的生物传感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一组培养中的、感染了冥河病毒的人类细胞,其线粒体膜电位正在快速恢复正常,细胞自噬功能显着增强。系统合成音平静地输出翻译结果:“该植物提取物中的特定生物碱,可有效调节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的膜电位,并显着增强细胞自我清理(自噬)功能,对抗病毒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

汉森博士瞪大了眼睛,他身边的生物学家已经忍不住惊呼出声:“这……这完全吻合!”

为了进一步促进理解,研究中心开辟了多个特殊的协作空间。“理性之环”配备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直觉之园”则模拟出自然生态环境,供玛库这样的传统智者进行冥想和“感知”;而“对话之桥”——一个巨大的圆形会议厅,则成为了思想碰撞的核心区域。

在林澈的巧妙安排下,汉森博士带着他的量子场论模型,与刚刚通过经络检测仪体验了“气感”流动的迪帕克大师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不可思议!”汉森博士指着自己终端上构建的能量分布模型,又对比迪帕克大师描述的“气”在十二经络中的运行轨迹,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看这些能量通道的关键节点和流向,与我的模型中量子涨落的高概率区域……高度吻合!这绝非巧合!”

迪帕克大师则微笑着指向模型中的几个关键参数:“博士,您的这些‘场强’和‘相位’,用我们的话说,正是‘阴阳’的平衡与‘五行’的生克。或许,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伟大的真理。”

另一边,当玛库萨满在赵晴的耐心指导下,第一次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亲眼看到了冥河病毒那狰狞的、布满棘突的结构时,他整个人都僵住了。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混合了震撼与了悟的光芒,用生硬的通用语喃喃道:“看见了……‘微不可见的邪灵’……古籍里说的,是真的。”

**第三章:数据海洋的汇流与堤坝**

技术层面的挑战接踵而至。各个研究机构带来的数据,其格式、标准、精度千差万别,仿佛来自不同维度的信息洪流,试图强行灌入同一个容器。

NASA提供了跨度五十年的太阳风粒子流和宇宙射线背景数据;欧洲疾控中心贡献了 ticuloly(一丝不苟地)整理的、追溯至黑死病时期的所有重大疫情历史记录;日本海洋研究所带来了深海探测器收集到的、来自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异常低频声波信号;而玛库、迪帕克等传统智慧守护者,提供的则是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星象图谱、以及基于草药和仪式的地方性疾病应对案例……

“头儿,这简直就像要把太平洋的海水、尼罗河的河水、贝加尔湖的湖水,还有亚马逊雨林的露水,倒进同一个杯子里,”数据团队的主管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向赵晴抱怨,“它们的‘成分’完全不同,直接混合只会得到一团毫无意义的混沌。”

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于赵晴团队提出的“数据湖泊”架构。他们不再强求数据的格式统一,而是允许所有原始数据保持其“原生态”存入一个巨大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只为每一份数据贴上精心设计的“元数据”标签,标明其来源、类型、采集条件、置信度等。

更重要的是,团队开发了一套强大的“数据融合算法”。这套算法能够像一位拥有超凡直觉的侦探,在不同数据集之间寻找隐藏的关联线索。

当千年的疫情记录与气象学家提供的厄尔尼诺-南方振荡活动(ENSo)数据叠加时,算法清晰地勾勒出了疫情与全球气候周期性异常的关联曲线;当天文观测数据与病毒基因测序得到变异时间轴进行对比时,找到了太阳耀斑爆发周期与病毒加速变异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而当所有这些数据流,与昆仑墟能量监测网络传回的实时波动图谱进行深度耦合分析时,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令人不安的图景,开始缓缓浮出水面。

**第四章:分工协作的精妙设计**

基于对问题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汇聚而来的人力资源的精准把握,林澈与战略组经过反复推演,将整个“昆仑计划”团队重组为七个专项组。每一个组,都是不同背景专家的“混合编队”,旨在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1. 溯源组**(物理学家+病毒学家+历史学家+密码学家):任务是从能量、物质、信息多个维度,追踪冥河病毒的真正起源,分析其与昆仑墟能量的内在关联机制。

**2. 预警组**(天文学家+数据科学家+气候学家+传统星象学家):目标是整合古今观测数据,建立更精准、更具前瞻性的全球疫情预测模型,试图跑在病毒变异的前面。

**3. 防治组**(西医专家+中医大师+生物工程师+草药学传承人):任务是打破门户之见,开发出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传统医学精华和自然药物智慧的下一代防治方案。

**4. 能量组**(量子物理学家+能量医学专家+修炼传承人+高敏感体质者):专注于在能量层面深入研究病毒的作用机制,以及人体能量场、地球能量场的响应与防御可能。

**5. 生态组**(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土着智慧守护者):分析疫情与全球生态系统变迁、地质活动、乃至地球磁场的深层关系。

**6. 社会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通信专家+宗教领袖):研究疫情对社会结构、群体心理、文化信仰的冲击,并制定相应的信息传播和心理干预策略。

**7. 战略组**(各领域领军人物+决策者):负责整合所有方向的发现,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整体应对策略。

这种精妙的组合,很快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溯源组的实验室里,病毒学家在低温电镜下精细解析病毒结构时,物理学家就在旁边同步构建着描述其能量特征的量子模型;防治组的工作站前,中医大师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志愿者时,生物工程师则通过贴在志愿者身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其生理指标的微观变化;预警组的核心机房内,天文学家分析着古老的星象记录,程序员则根据其规律调整着预测算法的参数……

**第五章:突破性发现与认知革命**

协同攻关的效力,在第七天的深夜,结出了第一颗震撼世界的硕果。

在“理性之环”的核心实验室,汉森博士的团队利用超高灵敏度粒子探测器,捕捉到了一段来自冥河病毒样本内部的、极其微弱但规律异常的量子信号。几乎在同一时刻,隔壁“直觉之园”内静坐的玛库萨满,猛地睁开双眼,通过紧急通讯频道报告:“我‘看’到了!那病毒的核心,有一小片……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黑暗’,它在模仿,在学习,在按照一个外来的节奏跳动!”

沈雨霏带领的生物团队,则通过基因序列的深度比对,发现了一段隐藏在非编码区的、结构完美到违背自然选择规律的“设计痕迹”。

三方数据被实时输入认知翻译系统。片刻的沉默后,系统合成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凝重语气的声调输出结论:

“综合判断:目标‘冥河病毒’非纯粹自然进化产物。其核心遗传序列中存在高度疑似人工设计的‘能量响应开关’,该开关的激活状态,与昆仑墟能量波动频谱呈现……完美同步。置信度:98.7%。”

汉森博士脸色苍白,喃喃道:“上帝……它就像……就像一个被远程操控的纳米机器人,有人在用昆仑墟的能量,‘遥控’它的变异方向和致病性!”

与此同时,预警组通过数据融合算法,挖掘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规律。数据可视化图表清晰地显示,历史上每次昆仑墟能量峰值出现时,伴随的全球性大疫,其传播速度、变异能力、致死率都在呈现阶梯式上升。

“从黑死病到天花,从西班牙流感到现在的冥河病毒,”数据科学家指着那条不断抬升的曲线,声音干涩,“这不像是自然进化,更像是一种……一种针对生物武器的‘迭代测试’。有什么东西,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变得更善于攻击人类文明这个复杂的系统。”

危机中也孕育着希望。防治组传来了好消息。通过结合现代基因工程技术、阿育吠陀的排毒理论、以及玛库提供的几种亚马逊特有植物的提取物,他们成功开发出了第一代“智能自适应疫苗”原型。这种疫苗的核心是一种经过改造的信使RNA,它能根据入侵病毒棘突蛋白的变异情况,在体内自动指导合成相应的中和抗体,就像一支拥有“实时情报”和“动态战术”的免疫特种部队。

**第六章:危机中的分歧与理念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