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163章 古方新用

第163章 古方新用(1 / 2)

秩序场的银色光晕在研究中心大厅缓缓流转,如同一个巨大的生命护盾,将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然而,林澈站在实时监测屏幕前,眉头锁成了川字。屏幕上,那条代表感染率的曲线,在经历了连续七天的下降后,竟然再次倔强地抬起了头,像一个阴险的对手发出了嘲弄。

“病毒的适应速度超出了我们最悲观的预期。”沈雨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她指着屏幕上那条刺眼的波动曲线,“冥河病毒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变异,它们正在‘啃食’秩序场的能量边界。按照这个趋势,现有秩序场最多还能维持十天效果。”

一股无形的压力扼住了指挥中心内的空气,连仪器运行的嗡鸣声都显得格外刺耳。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即将凝固时,格桑卓玛捧着一个物件,匆匆走了进来,步伐却带着一种奇特的庄重感。

那是一个深褐色的檀木书匣,边角包裹着已经磨损的铜皮,铜锁上刻着“非大疫不得启”的古老篆文。书匣本身,就散发着岁月与秘密的气息。

“林教授,”格桑卓玛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在整理师父留下的密室时,发现了这个。它被藏在历代先师牌位后的暗格里。”

她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钥匙打开铜锁,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与奇异草药的气息弥漫开来,令人精神一振。匣内,以明黄丝绸为衬,妥帖地安置着一本纸质泛黄、边角多有残破的厚重典籍——《瘟疫论·补遗》。

林澈戴上白手套,轻轻抚过封面上那烫金却已黯淡的字迹,指尖竟传来一种奇特的、仿佛源自生命本源的温热感。“这是……明代大医吴有性《瘟疫论》的失传版本?”

“不止如此,”格桑卓玛深吸一口气,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朱砂与墨笔交织绘制着复杂精微的人体能量图谱,旁注着密密麻麻的小楷,“这是经过明清两代至少七位匿名的医道大家增补注解的秘传本。里面不仅记载了应对历史上数次大疫的秘方、验案,还有……一些关于疫病本源,超乎寻常医学的记载。”

**第一幕:尘封的智慧——古籍的密码与启示**

研究中心立即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古籍研究专项组”,由格桑卓玛担任组长,沈雨霏带领的现代医学团队提供全力验证支持。

破译工作异常艰难。书中大量使用了生僻的古医学术语,更夹杂着道家内丹、佛家禅修、乃至一些早已失传的巫医流派的防治方法,仿佛一部古代抗疫智慧的“百科全书”。

“看这一段,”格桑卓玛指着用朱笔批注的内容,逐字解读,“‘疫邪入体,非独伤人气血,先损其卫气光环,次侵营血之基,终乱神明之本’。这‘卫气光环’的描述,与我们发现的、人体生物能量场的第一层防护完全吻合!其后的进程,也与冥河病毒先精准攻击免疫系统,再破坏血液循环,最终侵蚀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如出一辙。”

更令人震惊的是,书中用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一种名为“尸瘟”的恐怖疫情,其症状与冥河病毒感染者的晚期表现高度相似:“患者初起憎寒发热,头痛如劈,继而斑疹隐现,色呈紫黑,终至狂躁失心,力大无穷,双目赤红,见人则噬,不辨亲疏……”

“见人则噬?”赵晴倒吸一口凉气,眼前仿佛闪过那些在隔离区内疯狂冲击屏障的晚期患者影像,“这……这描述简直就像是亲眼见过我们的病人!”

书中不仅记载了应对“尸瘟”的核心方剂——“清瘟败毒饮”的多个加减变化方,还附录了一套名为“八段锦防疫诀”的导引功法,图文并茂,详述其在“固卫气、辟邪秽”上的独特功效。

**第二幕:方剂解析——从失效到寻根**

研究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对“清瘟败毒饮”进行现代药理学分析。这个由生石膏、生地黄、犀角(古籍注明现可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黄连、栀子、桔梗等十八味药材组成的方剂,在古籍中被誉为“治疫第一方”,君臣佐使,配伍严谨。

“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看,这个方剂的组成确实蕴含着前人智慧。”沈雨霏展示着初步的成分分析报告,“生石膏富含硫酸钙,实验显示其提取物能一定程度抑制病毒RNA聚合酶活性;黄连中的小檗碱已被证实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水牛角提取物中的多种氨基酸肽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过度应答,减缓‘细胞因子风暴’……”

然而,当团队严格按照古籍记载的原方配比,采用现代工艺提取制成试剂,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对冥河病毒的抑制率仅为23%,远低于现有的一些抗病毒药物。

“剂量?煎煮方法?还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关键因素?”林澈审视着令人沮丧的实验数据,陷入沉思,“古人用药,绝非简单的化学成分叠加,他们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或许奥秘就在于此。”

这时,姜离的声音在林澈脑海中响起,带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感慨与洞见:“澈儿,此方之妙,汝等只窥其形,未得其神。吾友吴又可先生曾言:‘疫邪如贼,正气如兵’。此‘清瘟败毒饮’之意,首要不在杀贼,而在强兵、守城、断贼粮道!汝等以杀毒之效论英雄,岂非南辕北辙?”

姜离的见解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团队固有的思维壁垒。他们立刻调整研究方向,不再一味追求直接的病毒杀灭效果,而是转而深入研究方剂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免疫信号通路、以及整体能量场的调节与强化作用。

**第三幕:能量药理学突破——微观与宏观的桥梁**

研究团队运用李梦舟团队最新研发的“生物场共聚焦显微技术”,得以实时观测药物进入活体细胞后的能量变化。惊人的发现出现了:当患者服用“清瘟败毒饮”后,其经络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别是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出现了显着的模式改变。原本因病毒感染而紊乱、迟滞甚至逆乱的能量流,在药物作用下,开始逐渐恢复有序、顺畅的状态。

“这就像是在人体内部,建立了一个微型的、动态的秩序场!”李梦舟的量子生物团队通过更精密的检测发现,“药物中的特定成分组合,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出协调的电磁波动与量子信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能量共振网络。这种网络并不直接攻击病毒,但它极大地干扰了病毒复制所需的细胞内环境,同时强化了细胞自身的防御机制。”

更深入的研究揭示,古方中看似复杂的药材配伍,实则蕴含着极其精妙的能量学原理。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不同药材在体内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能量防护与修复网络:

- **君药(如生石膏)**:奠定基础能量频率,如同设定主基调,宏观调节体温中枢及整体能量场稳定性。

- **臣药(如黄连、黄芩)**:强化特定经络(如肺经、心包经)的能量防护,针对病毒主要侵袭路径进行重点布防。

- **佐药(如生地、知母、赤芍)**:修复因病毒攻击而受损的生物能量场,滋阴凉血,相当于修复被破坏的“城墙”和内部设施。

- **使药(如甘草、竹叶、连翘)**:引导药效能量精准投送至病所,同时协调诸药,缓和某些药物的烈性,确保整体能量场的和谐。

“古人虽然不具备我们今天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千百年来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与内证体察,掌握了生命在能量层面上的运行规律和药物干预法则。”林澈感慨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一种基于宏观现象和系统效应的智慧,其复杂度甚至超越了我们目前的还原论认知。”

基于这一革命性的发现,团队开始对方剂进行现代化改良。他们保留了古方核心的“能量配伍”原理,但根据现代人的体质特点、病毒的最新变异特性,以及药材的可获得性,对具体用药和剂量进行了优化调整。

**第四幕:功法验证——动中求静的防护之道**

与此同时,对“八段锦防疫诀”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套看似简单舒缓的导引功法,在高速生物能量扫描仪下,展现出了深奥的能量调控智慧。

研究发现,当受试者正确练习“八段锦防疫诀”时:

1. 手太阴肺经及周边区域的能量密度显着提升,平均达到47%。

2. 代表免疫系统功能的“卫气”能量场活跃度激增62%。

3. 体内与抗病毒相关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水平出现统计学上的显着升高。

4. 练习者周身生物能量场的稳定性、有序性大幅增强,对外部能量入侵(包括病毒附着的概率)的抵御能力明显提高。

“这从科学数据上解释了,为什么那些长期进行内观修炼、太极拳等传统修炼法的志愿者,对冥河病毒表现出更高的抵抗力。”沈雨霏对照着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语气中充满了信服,“他们在无意中,通过特定的形体动作与呼吸配合,持续激活并强化了自身的生物能量防护系统。”

更令人惊喜的协同效应出现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在秩序场范围内练习“八段锦防疫诀”的志愿者群体,其感染率比单纯依靠秩序场静态防护的对照组,惊人地降低了85%!古老的导引术与现代的能量科技,产生了“1+1远大于2”的倍增效果。

**第五幕:个性化防治——辨证论治的现代演绎**

然而,团队很快发现,即便改良后的古方,其效果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对某些证型的患者效果显着,甚至堪称神奇,但对另一些患者却收效甚微。

“古人早就深刻认识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格桑卓玛在古籍的《辨证篇》中找到了答案,“书中强调,治疫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核心在于‘因人体质,辨证施治’。”

研究团队根据古籍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观察,将冥河病毒感染过程细化为九个主要证型:

- **卫分证**:病毒初入,邪在肺卫,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 **气分证**:邪热壅肺,热盛津伤,表现为高热、不恶寒、咳嗽气促、口渴。

- **营分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 **血分证**:热毒深陷,耗血动血,表现为身热、躁扰不安、斑疹密布、或吐血、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