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163章 古方新用

第163章 古方新用(2 / 2)

- ...(其余五个证型略)

针对每个证型,古籍都提供了相应的方剂加减原则、药量调整以及配套的饮食、情志、导引调理方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参与辨证,”负责资源调配的韩博提出了现实的难题,“我们现有的、具备这种能力的专业中医师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全球范围内可能的需求。”

赵晴带领的AI团队再次提供了 cuttg-edge 的解决方案:他们与格桑卓玛等中医专家合作,开发出了“智能中医辨证系统”。通过高精度舌象采集仪、脉象传感器阵列,结合患者症状主诉的大数据分析,AI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自动识别证型,并从海量古籍方剂数据库中,推荐最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极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与可及性。

**第六幕:现代转化——古老智慧的当代新生**

古方的现代化转化之路充满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药材问题,古籍中记载的某些药材,如犀角、虎骨等,如今已濒危或受到严格保护,严禁使用。

“比如犀角,”沈雨霏指出,“我们必须找到既能替代其药效能量,又符合伦理与法律的替代品。”

团队运用新建立的“能量药理学”模型,测试了数十种替代方案。最终发现,高浓度的水牛角浓缩粉,配合特定频率的远红外线与微电流协同刺激相关经络穴位,可以在能量层面模拟出与古籍记载中犀角极为相似的“清热凉血、安定神明”的效果。

其次是剂型改革。传统的汤剂虽然能体现“一锅煎煮,诸药协同”的能量整体性,但煎煮繁琐,不便携带,难以满足大规模防疫的快速分发与标准化需求。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生物场协同萃取技术”,在低温环境下,最大限度地提取并保留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群及其固有的能量信息特征,最终制成便于服用、剂量精确的纳米级颗粒剂。

最为创新的是,团队成功将几个核心古方的“能量特征频谱”数字化,编码成特定的声波和光脉冲序列,开发出了“数字药方”——通过佩戴特制的设备,接受特定频率的声光刺激,就能模拟对应方剂的能量调节效果,为那些无法口服药物或病情特殊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非侵入性治疗选择。

**第七幕:临床验证——数据带来的信心**

改良优化后的古方系列,迅速进入了严格的临床试验阶段。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正是那些所在区域的秩序场效果已开始明显减弱,出现感染迹象的志愿者。

结果令人振奋:

- **卫分证患者**:服用个性化方剂后,24小时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呼吸道症状显着减轻。

- **气分证患者**:3天内高热退却,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稳步上升。

- **营分证、血分证等重症患者**:在口服方剂的同时,配合“八段锦防疫诀”的辅助练习与“数字药方”的持续能量调节,也在一周左右出现意识转清、斑疹消退、出血倾向得到控制的积极迹象。

更重要的是,在长达一个月的观察期内,接受古方治疗的患者体内,没有检测到冥河病毒出现针对性的耐药突变。

“古方这种多靶点、多层次、以调节宿主自身能量环境为主的综合作用机制,让病毒难以通过简单的变异来适应和逃避。”林澈在提交给全球抗疫联盟的临床报告总结中写道,“这为我们研发更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第八幕:全球推广——智慧的火种遍洒人间**

基于“古方新用”计划的成功经验,研究中心整合各项研究成果,编制了详尽的《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防疫指南》,并通过覆盖全球的“天罗网”系统,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源发布。

指南包含了:

1. **智能辨证自查模块**:在线问答与舌象上传,初步判断证型。

2. **方剂应用手册**:基础方剂配制方法、药材替代方案、剂量调整指南。

3. **功法教学系统**:“八段锦防疫诀”全息影像教学,实时动作矫正。

4. **区域化建议**:根据不同大洲、地域的常见草药资源,提供的本地化方案参考。

指南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非洲某个偏远的村庄,当地草医利用指南中记载的、基于本地常见植物的草药替代方案,成功控制住了刚刚冒头的疫情蔓延。

- 在南美雨林深处,部落巫医将传承自祖先的草药知识与指南中的中医辨证理论框架相结合,开发出了更适合当地人体质和环境特点的独特防治方法。

- 甚至在那些一直以来对传统医学持强烈怀疑态度的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被困家中的人们,开始跟着全息视频练习“八段锦防疫诀”,并惊讶于它带来的身心改善。

**第九幕:新的启示——昆仑墟的古老警示**

就在“古方新用”计划取得全面成功,为全球抗疫注入强心剂之际,格桑卓玛在古籍的最后一章,发现了令人心神震撼的内容。

这一章的标题是《疫源探秘》,其中记载着历代史书中语焉不详的大疫背后,一个被刻意掩盖的共同规律:

“凡大疫之作,非独人祸天灾,必有异象先现于昆仑之墟。或星坠如雨,光耀夜空;或地动山摇,河海逆流;或墟门微启,幽氛外泄……墟动则疫气随行,其烈度与墟动之强弱正相关。”

书中不仅描述了现象,还详细记载了一种通过观测“昆仑墟能量波动”来预测疫情爆发时间、规模与传播路径的古老方法论,其中涉及星象、地磁、乃至一种对深层次地球能量潮汐的感知。

“这解释了为什么‘九天’预警系统能在冥河病毒正式爆发前,就捕捉到那些无法解释的全球性微弱能量异常!”林澈恍然大悟,一股寒意沿着脊椎爬升,“系统无意中监测到的,正是昆仑墟异常活动的能量涟漪!”

与此同时,在林澈的意识深处,姜离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进行了一次长谈。她回忆起千年前亲身经历过的一场几乎摧毁中原王朝的大疫,那时,她的师门同样观测到了昆仑墟的能量异动。

“吾师曾于坐忘中,神游太虚,窥得一线天机。言道:昆仑墟非单纯山岳,乃维系此方天地能量平衡之枢纽节点其一。其动则阴阳失衡,天下易变,疫疠横行不过其表象之一……”姜离的记忆碎片中充满了忧虑,“然今次吾所感应之波动,其规模之浩瀚,性质之诡谲,远胜往昔记载。恐非寻常周期波动,乃……某种人为或非人之力引动之剧变!”

**第十幕:融合之道——跨越千年的对话**

夜深人静,林澈独自站在研究中心顶层的古籍修复室内。柔和的灯光下,面前摊开的不仅是泛黄脆弱的古籍,更是穿越了时间长廊的智慧结晶。空气中弥漫着特制药水的淡淡气味,与古籍本身的陈旧墨香交织在一起。

“老师,您还在思考昆仑墟的事吗?”沈雨霏轻声走进,递过一杯热茶。

林澈接过茶杯,目光依旧流连在那古老的文字与图谱上:“我在想,我们人类的知识体系,常常陷入一种愚蠢的傲慢——将传统与现代简单对立,将经验与科学截然分开。却忘了,智慧本身,何来新旧之分?它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对生命规律的认知,工具和语言在变,但那份探索的初心,对健康的追求,对灾难的抗争,从未改变。”

他指着古籍中那些用抽象符号绘制的人体能量图谱:“千年前的先辈,用他们那个时代所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描绘生命的奥秘;今天的我们,拥有了粒子对撞机、基因测序和量子计算机,试图从最微观的层面去破解生命的密码。我们站在不同的岸边,望着同一条名为‘真理’的河流。”

沈雨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这次的古方研究。传统智慧,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为我们指出了森林中可能存在的路径和水源;而现代科技,则像我们手中的精细地图、指南针和开路工具,让这条路径变得清晰、可通行、可复制。两者缺一,我们都可能迷失在这片名为‘冥河’的迷雾森林里。”

第二天,在研究中心召开的全员大会上,林澈正式宣布,在“古方新用”计划的基础上,成立“古今融合研究院”,下设“传统智慧挖掘”、“现代科技验证”、“跨文明比较”和“创新应用开发”四个核心部门,旨在系统性地研究、梳理全球各文明的传统智慧,并用最前沿的科学方法进行验证、阐释与推广。

“冥河病毒给我们上的最深刻一课,并非仅仅关于病毒本身,”林澈的总结发言在会场回荡,引人深思,“它暴露了我们在认知上的短板。面对未知的、超越现有知识边界的威胁,我们不能固守任何一个单一的认知范式。我们必须保持谦卑,既要勇于拥抱最前沿的科技,敢于颠覆旧有认知,也要尊重那些历经了无数代人、无数次实践考验的传统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多一份胜算。”

就在会议即将结束,众人准备投入新的工作时,格桑卓玛的私人通讯器收到了一条经过多重加密、来源无法追踪的神秘信息。信息的发送者自称是《瘟疫论·补遗》历代守护者家族的后裔,声称有关于昆仑墟及其与当前疫情真正关联的、更为紧要的事情,必须当面告知……

古方的新用,不仅为抗击冥河病毒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武器,更如同投入静湖的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揭开了一个跨越千年时空、关乎地球生命本质的巨大秘密。而这一切线索的矛头,似乎都指向了那个神秘莫测、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昆仑墟。

智慧的火种从未熄灭,它只是在历史的尘埃中时隐时现,等待合适的风,再次吹散迷雾,照亮人类在黑暗中蹒跚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