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162章 快速响应

第162章 快速响应(2 / 2)

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他们顺藤摸瓜,追踪到全球范围内,还有多个类似的、涉及不同高危病原体的“定向诱导”实验正在同步进行——在南极冰盖下的秘密实验室、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无人考察站、甚至在大气层上方的某个废弃空间站模块内,都发现了类似黑客活动的痕迹。

“这是一个 ordated attack(协同攻击),范围远超我们之前的想象。”信息安全专家得出了一个让指挥中心温度骤降的结论,“对方不是在测试单一武器,而是在同时开启多个‘潘多拉魔盒’,冥河病毒,可能只是他们投石问路的其中一颗石子…”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不寒而栗。如果他们面对的不是单一疫情,而是一场多线并行的、针对人类文明根基的生化超限战…

**分秒必争,极限压力**

疫情爆发第28天,全球局势进一步恶化。冥河病毒出现了具有高效空气传播能力的稳定变种(代号“冥风”),感染人数呈指数级翻升,医疗系统在多个地区彻底击穿。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考虑并准备实施极端措施,包括对重灾区进行彻底的军事封锁与隔离,这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和秩序动荡。

在研究中心内部,团队也面临着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极限考验。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员连续高强度工作超过100小时,靠着高效营养剂和短暂的强制冥想轮休勉强支撑。生理指标监测系统不断发出警报,提示多人处于过度疲劳状态。

“林教授,我们的人员撑不了多久了,”医疗组的负责人拿着一份长长的名单,语气沉重地向林澈汇报,“已经有十七名研究员因过度劳累和免疫力下降倒下,其中三人已确认感染…我们的有生力量在持续损耗。”

雪上加霜的是,病毒对第一代能量疫苗的适应性比预想更快。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能量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几个试点城市,已经出现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甚至利用该频段能量场进行“伪装”增强的新毒株(代号“破壁者”)。

“我们必须再次加快速度,跑在病毒完全适应之前!”林澈看着全球疫情地图上不断扩大的红斑和代表新变种的紫色闪烁标记,声音嘶哑却坚定,“在‘破壁者’成为主流之前,拿出最终的、能够建立长期免疫记忆的解决方案!”

关键时刻,那个神秘而深邃的声音再次于林澈脑海深处响起。在他一次深度冥想,试图寻找新的能量调控思路时,姜离的意念如同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泉,缓缓流淌而入。

“欲治其病,先明其性。”姜离的声音带着古老的韵律,“此毒非生非死,非虚非实,乃‘秩序’之敌,循‘熵增’之道,以吞噬万物之‘序’而存续自身。汝等此前之法,或以力破巧,或筑墙御敌,皆未触及根本。唯有以更强、更稳、更契合天地生命本然之‘序’,方可从根本上制之、化之。”

这个洞见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瞬间照亮了林澈混乱的思绪。他立刻召集团队所有核心成员,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新设想:“我们之前的思路,无论是攻击病毒还是强化防御,都默认了病毒作为一个需要被消灭的‘敌人’存在。但或许,我们错了。姜离前辈指出,它的本质是‘秩序的破坏者’。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不直接攻击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人体内乃至更大范围内,建立一种更高级、更稳定、病毒无法破坏的‘能量秩序场’?当内在的秩序足够强大,外来的混乱自然无从下手。”

**曙光再现,秩序场诞生**

基于这个革命性的新思路,团队整合了之前所有的数据和研究积累,开发出了第二代防治方案——“人体内生性能量秩序场构建与维持疗法”(简称“秩序场疗法”)。该疗法通过一套复杂但可标准化的复合频率能量序列,引导患者自身的生物能量从混沌状态转向高度有序的“晶格”状稳定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极大地增强了细胞抵御外来能量入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稳定的低熵状态,使得以吞噬秩序为生的冥河病毒如同面对一块无处下口的“硬骨头”,不仅无法获取“食物”,其自身的混乱能量结构反而有被这有序场同化、瓦解的趋势。

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接受“秩序场疗法”的危重患者,其症状在短短数小时内就开始显着缓解,体内病毒载量急剧下降。更令人惊喜的是,治愈后的患者体内检测到了针对冥河病毒的特异性“能量记忆”,对后续的感染展现出了强大而持久的抵抗力。

与此同时,赵晴领导的AI团队,在吸收了海量病毒变异数据和能量相互作用模型后,成功开发出了能够提前预测病毒下一步主要变异方向的“先知”算法。该算法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已经能够提供长达48小时的预警窗口,为疫苗和治疗方案的针对性更新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准备时间。

在全球科研力量的通力协作下,“秩序场发生器”的简化版设计图纸和核心参数被公开。这种可以安装在公共场所、甚至最终集成到家用医疗设备中的装置,开始在全球各大工业区紧急投产。虽然它无法像个人精准治疗那样建立起完美的防御,但能够在大范围区域内形成具有一定保护强度的“秩序场”,显着降低病毒的空气传播效率和人体的易感性。人类社会这艘在疫情风暴中剧烈颠簸的巨轮,似乎终于看到了一线稳定下来的希望。

**真相逼近,阴影中的巨网**

就在全球抗疫形势出现决定性转机,压抑已久的气氛稍稍缓解之际,韩博团队经过层层抽丝剥茧,带来了一个近乎爆炸性的发现。他们成功追踪并部分渗透了那个隐藏在无数傀儡节点和加密网络背后的真正主导者——“涅盘(Nirvana)”组织。

“这是一个比‘蓬莱’更古老、更隐秘、也更危险的组织,”韩博在绝密级别的简报会上,向林澈等核心决策层展示着收集到的有限但足够震撼的情报,“他们的终极目标,并非‘蓬莱’那样试图控制人类社会或意识,而是要…从根本上‘重塑’生命的进化轨迹。”

情报碎片拼凑出的图景令人不寒而栗:“涅盘”组织的核心哲学认为,当前的人类乃至地球生命圈,其进化已经陷入长期的停滞甚至倒退,依靠自然选择已无法实现飞跃。他们主张,必须通过主动释放经过精心设计的、极端的选择压力——“进化催化剂”,来强行推动生命(尤其是人类)向下一个更高级的形态“跃迁”。冥河病毒,仅仅是他们庞大武器库中,用于测试和启动这场“伟大筛选”的催化剂之一。

“疯子…一群彻头彻尾的疯子!”沈雨霏看着情报中那些冷冰冰的、将亿万生命视为实验数据的计划片段,难以置信地摇头,“他们这是在玩火!不,是在点燃整个星球,还自以为是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

然而,更令人心悸的发现接踵而至。在交叉比对内部通讯记录、数据访问日志和几次关键研究节点的时间线后,韩博团队发现了一系列难以用巧合解释的“信息泄密”痕迹。某些关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几乎总是在取得后的极短时间内,就出现在“涅盘”组织外围的监控名单上,时间点精准得令人怀疑。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涅盘’组织在我们研究中心内部…可能有他们的‘眼睛’。”韩博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每个人心中激起惊涛骇浪。“一些关键信息的泄密时间点,指向了内部人员操作的痕迹。”

这个消息在核心团队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当每一个人都在为拯救生命而透支自己,不惜代价地与时间和死神赛跑时,却有人可能隐藏在他们中间,冷静地将他们的努力与牺牲,源源不断地汇报给那个试图毁灭现有秩序的幕后黑手…这种被背叛的感觉,比面对病毒本身更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

**决战前夜,信任的考验**

疫情爆发第35天,全球统计的累计死亡人数触目惊心地突破了五百万大关。然而,在“秩序场疗法”的大规模应用和公共秩序场的初步覆盖下,持续飙升的新增感染率曲线,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稳定的下降拐点。部分重灾区的社会秩序开始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土地,虽然依旧千疮百孔,但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开始缓慢而艰难地尝试恢复基本功能。

但林澈知道,表面的数字好转,并不意味着胜利。真正的、决定文明命运的战斗,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研究中心顶层那间可以俯瞰部分基地变形结构的密闭会议室里,仅存的、经过初步忠诚评估的核心团队成员,进行着战前最后的战略部署。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我们面前,清晰地摆着三条战线,”林澈在全息地图上划出三条不同颜色的、纵横交错的箭头,“第一条,明线,继续全球疫情防控与秩序场技术的推广优化,这是稳定大局、拯救亿万生命的当务之急,不能有丝毫松懈。”

“第二条,暗线,由韩博主导,联合所有可信的国际力量,全力追查‘涅盘’组织的核心架构、人员、基地以及他们的完整‘催化剂’清单。我们必须阻止他们的下一步行动,绝不能让他们释放出第二个、第三个‘冥河’!”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无比锐利,缓缓扫过在场每一张熟悉而又在此刻显得有些陌生的面孔。

“而第三条线,是我们内部的防线…”林澈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找出潜藏在我们中间,那个可能存在的‘叛徒’。”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彼此压抑的呼吸声。每个人都明白这个指控的分量,它意味着猜疑、审查,可能还有冤屈,但它又是如此必要,如同刮骨疗毒。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启动‘镜廊’计划,实行严格的信息隔离与分区管理制度。”林澈继续道,语气不容置疑,“不同小组、不同安全级别的人员,将只能接触到完成自身任务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信息。这不是对诸位的不信任,而是在恶魔窥视之下,我们必须采取的、最残酷的谨慎。”

会议在沉重中结束。众人默默离去,各自怀揣着复杂的心事,走向自己负责的战位。

林澈独自留在已然空荡的会议室。巨大的全息地图上,代表疫情的红斑与紫点虽然扩张速度减缓,但依旧刺眼地闪烁,提醒着他危机远未过去。窗外,东方的地平线上,一缕微光正在试图驱散漫长的黑夜,黎明即将到来。

但林澈凝望着那缕曙光,心中却没有丝毫暖意。他知道,这个用无数牺牲换来的黎明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可能是更加漫长、更加深邃、更加寒冷的黑夜。

快速响应,为他们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宝贵时间,但真正的考验——关于智慧、勇气、乃至人性的终极考验,现在,才刚刚拉开血腥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