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122章 青出于蓝

第122章 青出于蓝(2 / 2)

* **恐**惧,则可能直接冲击肾经与膀胱经的根基,节点在腰骶、脚底。

这个假说,巧妙地将抽象的情绪与具象的能量运行联系起来,为理解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干预靶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操作性的理论框架。

**三、 实证与构建:从假说到模型**

提出假说仅仅是第一步。沈雨霏深知,要让“情绪经络”理论立得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

她设计了精密的实验:

1. **情绪诱发与能量监测**:在伦理许可下,通过标准化程序(如观看特定影片、回忆特定事件)诱发志愿者产生单一主导情绪(如愤怒、悲伤),同时使用升级版的“灵枢”系统,超高频率地扫描记录其全身能量场的实时动态变化。

2. **大数据分析**:收集数千名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受试者能量场数据,利用埃隆·陈团队提供的强大AI算法,进行模式识别和路径溯源,寻找不同情绪状态下,能量异常出现、积聚和传导的共性规律。

3. **临床反推**:分析大量心身疾病患者的症状分布与能量场紊乱区域,反向推演其可能对应的主导情绪和“情绪经络”堵塞点。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情绪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给数据分析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沈雨霏和她的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创造力。他们不断优化算法,引入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甚至借鉴了物理学中的“流体动力学”和“场论”来模拟情绪能量的流动。

数月之后,成果初现。AI模型成功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了数条相对清晰的、与不同核心情绪高度相关的能量运行路径和关键节点!这些路径与传统经络有交叉,但更具动态性和情绪特异性。沈雨霏将其初步绘制成了 **“人类基本情绪经络图谱(初版)”**。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于这张图谱,他们开发出了一套 **“情绪能量失衡快速评估系统”** 。只需用简易手持扫描设备对受试者的几个关键“情志穴”进行快速能量读数,系统就能大致判断其当前主导的负面情绪类型和淤堵程度,为早期预警和针对性干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工具。

**四、 锋芒初露:新生代的力量**

当沈雨霏首次在IGA内部研讨会上,完整展示她的“情绪经络”理论、实验数据、动态图谱以及评估系统时,全场为之震动。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创新,更是一套从理论到方法再到工具的完整研究范式。它清晰地指出了情绪如何一步步从心理活动转化为能量失衡,再具体化为躯体症状的中间过程,极大地深化了“神气理论”中关于“神”与“形”相互转化的微观机制理解。

之前一些对“神气”理论仍存有“过于玄奥”疑虑的实证派科学家,在看到那些清晰的数据曲线、可重复的实验结果和实用的评估工具后,也纷纷表示了认可与赞叹。

“后生可畏啊!”一位资深的神经科学专家感慨道,“沈博士这个工作,把虚无缥缈的情绪,变成了可以观测、可以量化的能量现象,并且找到了干预的抓手。这不仅是中医的现代化,更是整个心身医学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

林澈通过远程连线全程参与了会议。他看着屏幕上自信从容、条分缕析地阐述着自己理论的沈雨霏,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自豪。他知道,那个曾经需要他庇护、在格陵兰冰原上紧张却坚定的女孩,已经真正成长起来了。她的视野、她的思维、她的创造力,已然具备了开创一个属于她自己研究领域的宗师气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沈雨霏的“情绪经络”理论,如同在“神气理论”的宏伟殿堂旁,亲手开辟出了一座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崭新偏殿。这标志着“神气”学派的研究,不再仅仅依赖于林澈个人的智慧与姜离的传承,而是进入了由新生代学者驱动、百花齐放、持续创新的繁荣阶段。

属于沈雨霏的时代,正伴随着她的创造力,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