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长夜校准者 > 第39章 无声的共谋

第39章 无声的共谋(1 / 2)

与林默建立起的微弱联系,像黑暗中点燃的一支火柴,光芒虽小,却足以驱散吞噬人心的绝望。苏婉不再感到自己是孤身一人在深渊中挣扎。每一次林默那微不可察的指动,都是对她无声的回应,是两颗被囚禁的灵魂在绝境中相互确认的摩斯密码。这给了她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韧性。

她知道,陈静的耐心是有限的。那份关于微意识研究的期刊,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预示着更激进的“治疗”随时可能到来。她必须利用这短暂而宝贵的“平静期”,加快步伐。

她的策略开始变得更加精细和大胆。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确认林默的意识存在,而是试图与他建立更复杂的沟通。她利用护理时间,开始用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教学”。她会一边进行按摩,一边用指尖在他手臂上以不同的节奏和次数轻点,对应简单的数字或字母顺序(例如,一下代表A,两下代表b,以此类推)。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在茫茫沙海中铺设一条看不见的轨道。她无法确定林默能否理解并记住,这更像是一场基于直觉和信念的赌博。

同时,她在护理日志上的“编码”工作也升级了。她开始将一些关键信息,拆解成看似无关的护理观察。例如,在记录“病人今日血压略有波动,收缩压峰值出现在午后”时,她会将“午后”这个时间点,与之前她打听到的行政副主任刘主任通常不在办公室的时间段隐晦关联。在描述“对环境声音敏感度似乎有周期性变化”时,她会提及“变化周期与院内备用发电机例行检测周期(每周二下午)有重叠可能”,这实际上是在传递安保系统可能存在短暂薄弱环节的信息。

这些记录如同散落的密码碎片,只有将它们与特定的上下文(只有她和林默可能理解的上下文)结合,才能拼凑出意义。她是在刀尖上编写一本只有两个读者能破解的求生手册。

风险与日俱增。小满的监视似乎变得更加严密。她不再只是远远地观望,有时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病房门口,一站就是很久,空洞的目光落在苏婉正在书写的日志上,或是在她为林默做康复训练的手上。苏婉能感觉到那目光中的审视,不像是人类的好奇,更像是一个精密仪器在扫描可能的故障点。

一次,苏婉正假装随意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旋律带有明显节奏感的民谣(她试图用节奏向林默传递更复杂的信息),眼角的余光瞥见小满的身影映在门上的玻璃窗后。她立刻停下,转为一种疲惫的叹息,用手揉着太阳穴,仿佛只是无意识的哼唱以缓解压力。小满停留了片刻,然后像幽灵一样消失了。

苏婉后背惊出一身冷汗。她意识到,小满可能不仅仅是监视者,她本身也可能是一个“传感器”,一个被陈静编程后,用于探测任何偏离“正常”言行的活体警报器。任何超出常规护理范围的细微举动,都可能通过小满,触发陈静的警觉。

压力之下,苏婉开始调整策略。她将更多“交流”转移到看似绝对必要的医疗操作中。例如,在测试林默的瞳孔对光反射时,她会刻意调整手电筒的光照节奏;在检查他的吞咽反射(通过棉签蘸水触碰咽部)时,她会用棉签杆极轻地触碰他的牙龈或上颚,按照他们约定的简易代码传递信息。这些动作在医疗流程的掩护下,几乎天衣无缝。

她也在暗中观察小满,试图寻找这个“完美作品”的裂痕。她注意到,小满虽然行为刻板,但在极少数时刻,比如当她以为无人注意,独自在护士站整理物品时,她的手指会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那枚蛇杖胸针,眼神会流露出转瞬即逝的迷茫,像是一个程序出错的机器人。那枚胸针,或许是陈静控制她的一个重要锚点,但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突破口。

这天夜里,风雨再次来袭,虽然不如上次猛烈,但雨声和风声提供了天然的掩护。苏婉在进行最后一次巡房后,确认小满似乎已在休息室歇下。她悄悄回到林默的病房,关掉了大部分灯,只留一盏昏暗的壁灯。

她靠近林默,用气息低语,语速缓慢而清晰:“林默,如果我们想离开,需要外界的帮助。但我无法联系外面。你……知不知道,除了陈静,这所疗养院里,还有谁可能……不是她的人?”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陆烬的态度始终暧昧不明。刘副主任显然与陈静有勾结。她们需要找到潜在的盟友。

她紧紧盯着林默的右手食指。黑暗中,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只有窗外的雨声沙沙作响。就在苏婉的心渐渐沉下去时,那只手指,极其缓慢地,弯曲了一次……接着,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又弯曲了一次。

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是两次弯曲。代表什么?否定?还是……有更复杂的意思?